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

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关系:(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方式答: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通过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引导说服教育的方针,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在不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农民走互利合作的道路,使分散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与此同时,党中央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阶级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将私营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一阶段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推而广之,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前途答: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特点: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属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前途:社会主义。

(四)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答: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答: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②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参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113),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P115,注意领会精神!)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两个原则的阐述答: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②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③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如何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关键时期)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争议;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八)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