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2.“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使中国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政策支持B.世界经济萧条带来的市场机遇C.国内政治局势稳定D.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3.民国九年,《民国日报》一篇社论说:“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
”该社论()A.主张实业救国B.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C.反对对外贸易D.为官僚资本压榨工人辩护4.1937年8—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 400吨。
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往四川。
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共9万余吨。
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
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40余家率先迁往重庆。
以下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B.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C.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D.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5.下图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快速发展B.官僚资本发展受阻趋向破产C.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威胁挤压D.三种资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6.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
这表明中国()A.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C.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空前D.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7.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棐卿用“抵羊牌”作为公司毛线的商标(见下图),实业部长孔祥熙给予“抵羊牌”毛线以免税的特惠政策,仅仅三年,其销量就占据了国内销售市场的87%,并出口东南亚十几个国家。
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C.反帝爱国运动巨大影响D.北洋政府支持经济发展8.1937年,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这充分反映出() A.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官僚资本的强大挤压B.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得到官僚资本的全面保护C.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势单力薄必须得到国家的庇护D.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抗日爱国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年到1914年7月的两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
……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377家,资本总额约11 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材料二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材料三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面粉业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0.1914年,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
3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生产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经营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不断发展壮大。
促成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是()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C.产品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D.民族工商业发展前景光明11.1914年初,北洋政府陆续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
立法过程中采纳了工商界代表的建议和要求,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情况。
下列关于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单一B.将西方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C.不符合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D.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12.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
若用下列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最准确的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B.“忽如一夜春风来”C.“脱胎换骨获新生”D.“荷尽已无擎雨盖”13.民国三十七年,标榜“幽默”的刊物《论语》杂志第149期发表了这样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该“小品”反映的是()A.日本帝国主义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B.美国对国统区的经济侵略C.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D.当时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14.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1935年又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
这在当时() A.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15.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去世,张謇这30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让人极其失望的年代,他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心而已。
”让张謇失望的那个时代的根本问题是()A.官僚资本的剥削、吞并和排挤B.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D.广大民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工业企业分布示意图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比较上面两幅图,提取一项有关经济领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B[解析] 表格体现的是各省工厂分布数据,不能表明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挫折,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中直隶、江苏的工厂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来看,沿海省份高于内陆省份,表明民族工业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资本,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工厂在各省分布的数据,不能反映出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状况,故D 项错误。
2.A[解析] 192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使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故A项正确;世界经济萧条不能带来市场机遇,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处于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3.A[解析] 材料“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故A项正确;B项“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由材料“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可知,该言论并不反对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出现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4.D5.C[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饼状图显示,官僚资本并非趋向破产,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项正确;三种资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D[解析] 1920年,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国新式产业在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无关,故B项错误;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新式产业只占7.84%”可知,传统经济仍占优势,故D项正确。
7.C[解析]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故B项错误;根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可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其销量就占据了国内销售市场的87%”这一情况的出现,故C项正确;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1912—1928年,故D项错误。
8.A[解析] 从“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强行买走”等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9.(1)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后四年比前两年发展快。
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一定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变化:由盛而衰。
原因: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3)条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10.B11.B[解析] 题目中并未涉及立法领域单一的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情况”可知B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表现是工业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是工业化的发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故C项错误;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故D项错误。
12.D[解析] “小荷才露尖尖角”比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故A项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故B项错误;“脱胎换骨获新生”比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荷尽已无擎雨盖”比喻解放战争期间即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故D项正确。
13.C[解析] 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国民政府大量印发纸币,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导致法币贬值,出现“小品”中描述的情况。
从时间和法币这两个因素上可排除A、B两项;该“小品”是对当时中国混乱的经济秩序的生动描述,D项表述错误。
14.C15.C[解析] 张謇病逝于1926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官僚资本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在一战期间出现过短暂的松动,B项说法并不全面,故错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一直是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最大阻碍因素,故C项正确;广大民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虽然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但它从来不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