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炎
四、临床分型
临床表现
(一)根据病程经过分型
1.初发型:首次发作 2.慢性复发型: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3.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有加重的急性发作; 4. 暴发型:症状严重,血便每日10次以上,伴全身中 毒症状,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 毒血症等。
▲
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
临床表现
(二)根据病情轻重分型
治
疗
(3)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反复发作而SASP及激素疗效不佳、激素依赖 或慢性持续型患者。 环孢素A 每日2~4mg/kg,静滴;或硫唑嘌呤每日 l.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1年, 注意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及骨髓抑制的不良反 应。
1.轻型:每日腹泻4次以下,少量或无黏液血 便,无发热、脉搏快,无贫血或仅轻度贫血,血 沉正常。 2.中型:介于轻重之间。 3.重型:每日腹泻6次以上,明显黏液脓血便, 伴发热(>37.5℃,持续2天以上)、心动过速、 贫血(血红蛋白≤100g/L),血沉增快>30mm/h。
临床表现
(三)根据病变范围分型
常有关节炎、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葡萄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
三、肠外表现
临床表现
三、体征
轻症者仅有下腹部或左下腹压痛,有时可触 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胀、腹肌紧张、腹 部压痛、反跳痛。 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 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
2.粪便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结肠镜检查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 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 糙, 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 失, 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重症病人做此检查应慎防结肠穿孔。
予以易消化流质饮食。 病情好转:改为营养丰富的少渣饮食。 重症、暴发型病人:住院,禁食,给予静脉内 高营养,必要时输血及白蛋白。
治
二、药物治疗
疗
1.活动期的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常用药物: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5-氨基水杨酸(5-ASA) ; 适用于轻或中型病人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 SASP在结肠内细菌作用下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前者是 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后者是该药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成 分。 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合 成;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
并发症
二、结肠、直肠癌变
国内较低,国外癌变率约为5~10%。
三、其他
结肠穿孔、肠梗阻、瘘管形成、结肠炎性息肉、肛周脓肿等。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活动期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病情重或持续的病例可有血清清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 (ASCA)有助于UC的诊断。 黏液脓血便,显微镜检有红、白细胞与脓细胞。 病原学多次检查(至少连续3次)无特异的病原体。
病
理
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较重者可累 及降结肠或全结肠,为连续性、非节段分布。 炎症常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 层。 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表期: 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隐窝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间中性粒 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 有脓肿溃入固有膜;易出血 可见黏膜表层糜烂, 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 逐渐形成大片溃疡。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性、种族差异(黑人的发病率仅为 白人的1/3、犹太人比非犹太人高3~5倍), 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 率高,其配偶发病率不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
本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结肠感染性疾病相似, 因而认为本病可能与感染有关, 许多病毒和细菌(例如麻疹病毒、副结核分枝杆菌) 已推测为启动因子,但尚未查出肯定的与致病有关 的病原体。 结肠炎的鼠模型显示,无微生物环境不发生肠炎, 当肠道重新暴露于正常的菌群状态,则可触发肠道 炎症。 用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或用促生态剂能使IBD缓 解,提示正常的肠道菌群可能是IBD的催化剂。 IBD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微生物免疫耐受的缺陷。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吸烟能促进血栓形成,增加CD的危险性, 但能有预防UC的作用。 快餐食品增加CD、UC的发病率。 有研究报道IBD发病率的增高与冰箱的普 及具有一致性,可能是由于食物在冰箱内 保存,某些嗜冷细菌大量繁殖,具有基因 易感性的人通过进食嗜冷细菌(如耶尔森 菌)而致病。
诊
二、诊断内容
断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 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诊
三、鉴别诊断
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粪便或结肠 镜检查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抗菌药物治疗 有效。 2.慢性阿米巴痢疾 结肠镜检查可见溃疡较深、边缘潜行、 溃疡间结肠黏膜正常,粪便检查、结肠镜取活组织或渗出物 检查可查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直肠、结肠癌 常发生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或肠镜检查 可发现肿瘤并经活检证实,钡剂灌肠有直肠、结肠癌X线征 象。 4.克罗恩病 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但最常见于 近端结肠和回肠末端。
1.直肠炎; 2.直肠乙状结肠炎; 3.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下); 4.广泛性或全结肠炎(病变扩展到结肠脾曲以上或全结肠)。
(四)根据病期分型
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并发症
一、中毒性巨结肠 发生于重症及暴发型病人, 病变广泛严重,累及肌层与肌间神经丛,导致肠壁 张力减退,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及气体大量积聚, 急性结肠扩张。 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 常因抗胆碱能药物使用不当、钡剂灌肠或低血钾而 诱发。 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明显毒血症状,有脱水 与电解质紊乱,出现腹部弥漫压痛,严重肠胀气及 肠鸣音消失等。腹部平片示结肠扩大,结肠袋消失。 易引起急性结肠穿孔。
★
重症及暴发型病人不宜做此检查,以免引起中毒性 巨结肠或促使病情恶化。
诊
一、诊断标准
断
1.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病程多在 4~6周以上;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反复粪便检查无病原体 3.钡剂灌肠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可发现肉眼及组织学上溃疡 性结肠炎的上述特点
病理
(2) 缓解期:
▲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细胞减少; ▲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 ▲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潘氏细胞化生。
病
理
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溃疡累及肌层或浆膜 层,可并发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结肠 或直肠周围脓肿及瘘管。 在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过程中,肠黏膜肉芽 组织增生导致炎性息肉形成、肠壁增厚及肠 腔狭窄。 少数可以癌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
IBD患者血清中能检出抗结肠上皮抗体(例如抗中性粒细胞 胞浆抗体),提示本病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肠管固有层中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浸润,提 示IBD有免疫系统的激活; CD主要病理是炎性肉芽肿,这是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组 织学变化; 各种促发因素作用于易感者,激发肠黏膜亢进的免疫炎症 反应,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 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组织破坏和炎症性病变;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免疫抑制药物、TNF-α单克隆 抗体治疗IBD取得一定疗效。
诊
断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 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 射性结肠炎等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诊断标准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 查; (2)同时具备上诉1和2或3项中任何一项,可以拟诊为本 病; (3)如再加上上诉4或5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可以 确诊; (4)初发病例、临床表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 暂不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可随访3~6个月, 观察发作情况; (5)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直肠、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 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
治
(2)糖皮质激素
疗
重症或暴发型病人的首选药物。 作用机制是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
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甲基泼尼松龙48mg/d静脉滴注。 病情控制后(1周左右),改为泼尼松龙30~60mg/d口服, 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病变仅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常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 100mg、泼尼松龙10mg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0ml保留 灌肠,每晚睡前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周2~3次,疗程1~ 3月。
治
疗
用法: • 急性期4g/次,4次/d; • 病情缓解后改为1~2g/d,分次口服,疗程为1年 或持续数年。 • 口服新型5-ASA制剂美沙拉嗪(艾迪莎)、奥沙拉 嗪(畅美)和巴沙拉嗪(巴柳氮)疗效与SASP相似, 但不良反应少。 • 病变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可5-ASA1~2g,保留 灌肠,每晚1次,或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 者1~2小时1次。 粪便为黏液血便。 一般每次排便量少,仅10~20ml。 病变仅限于直肠者,多表现为黏液血便或血液与 粪便不相混淆;如病变仅累及右侧结肠者,则黏 液血便与粪质相混;如病变累及直肠,多伴有里 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 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