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10月份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2014年10月份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

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

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

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

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

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

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

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

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

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

(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论述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

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

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

②高级宗教确立。

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答: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

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

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

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答: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

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

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答: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答: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

不能将北方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理解。

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答: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

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

⑶经学与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就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

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3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建立。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三、1、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答:①造纸术的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②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

2、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

3、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①血缘凝聚力。

家族内部的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外姓移入者为了求得同情和依靠,多与原社会内部的大姓认干亲,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

②地缘凝聚力。

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4、.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答:①祖师崇拜,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

②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

③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5、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答:⑴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

⑵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⑶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答:①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

7、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答:第一,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的历法。

第二,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

第三,我国官时和民时都受到他的影响。

统治阶级把它当做是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

第四,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你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答: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居住建筑格局:多位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

居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居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整地出、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在耕一盘棋的思想。

之处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

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的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③“荒政”思想。

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该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

④人力胜天说。

即调整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3、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答: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

在这些人文思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突出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

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

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故宫即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室内外的装修,装修方面。

4、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一、腑脏学说1、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

腑脏在中医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

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

2、在这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音和七情,然后将它们的内性外象联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