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三、在中国按年龄划分为四个年龄组, 即青年组(29岁以下), 中青年组(30一39岁), 中年组(40-49岁)和中老年组(50岁以上)婴儿0-0.6,幼儿0.6-2、儿童3-6、少年7-14、青年15-35、中年36-60、老年61-,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划分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之天命,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 80,90 岁耄耋之年100岁颐之年...根据发展心理学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2岁幼儿期2-3岁学龄前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30岁中年期30—50岁老年50岁以后国际上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对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称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 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少年人口系数,壮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还以壮年人口数为基础计算抚养系数,即抚养系数=(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壮年人口国际上还把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称为青年人口.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
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我国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规定为60周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人的生理状况的原因。
人的一生分为婴儿、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代表了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的过程。
划分老年人的标准主要是以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老为依据。
我国目前人口乎均寿命为70岁,但60岁后,体质已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不再承担繁重的工作和重体力劳动。
所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年龄,符合我国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
(2)参考了国际通用标准。
国际上发达国家老年人年龄起点标准为65岁,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为6O岁,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采用60岁作为标准较为适宜。
(3)同退休年龄相衔接。
我国一般规定男60岁、女55岁为退休年龄,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虽然较早,但还不能称为老年人。
为了与多数人的退休年龄相衔接,将60岁作为老年人年龄起点与我国目前情况是相适应的。
四、中国传统年龄段的划分童年:1___7岁;少年:8___16岁;青年:17__29岁;而立:30岁;(旧称:而立之年)耳顺:40岁;(旧称:耳顺之年)知天命:50岁;(旧称:五十而知天命)花甲:60岁;(旧称:六十花甲)(古稀:70岁;(旧称:古稀之年)耄耋:80__99岁;(旧称:耄耋之年)高寿:100岁以上。
五、年龄趣谈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龄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 ------- 志学之年15—20岁——舞家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人瑞108岁——茶寿六、古代年龄的代称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
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
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
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
《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后称元配为结发。
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
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
《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六十以上曰耋。
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称百岁之人。
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
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
《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