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转载)
又工111



2011-11-19
阅读
数:1


藏:
125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总角:童年。

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垂髻【拼音】:[jì]【字义】:1.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

~鬟。

发~。

【:童年。

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髻”指童年。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及笄[jī]【字义】:1.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

弁~。

2.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女子15岁。

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蔻:指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

”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

”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

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

《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

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

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

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 1.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

~年。

:60岁。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

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期颐
颐【拼音】:[yí]
: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是期望,颐是养。

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

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