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三峡》)(乙)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
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
山腰,其下嵌空。
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
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
③所挡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瀑上寺曰上
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有删改)注:①壬寅岁: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
②华顶:天台山峰名。
③磥砢:石众多而乱的样子。
④挡:阻挡推击。
⑤拗怒:抑制怒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阙: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襄:______
(3)沿溯.阻绝溯:______
(4)良.多趣味良:______
(5)林寒涧肃.肃: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3.甲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夏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浩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文第四段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1)同“缺”,空隙,缺口(2)漫上,冲上(3)逆流而上(4)很,甚(5)肃杀,凄寒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4.侧面描写。
烘托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