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

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

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

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

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

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

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图3.1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2.社会学的解释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1)概念和变量
①概念
a.社会学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b.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

c.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

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变量
a.变量,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

b.变量一般有两大类:
一是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
二是自变量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2)假设
①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

②假设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能够表达和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解释。

③假设分为研究假设和虚无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研究目的,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

(3)变量测量和分析
①测量就是运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某类现象或过程的特征和变动情况。

②变量测量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向高分别是: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变量。

③测量主要是为分析服务的,当测量出某种社会指标之后,可以通过变量分析来探讨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

④变量分析是指研究者为了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常常需要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认所要考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检验
①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

②假设检验的原则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定域,也就是根据统计值是否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定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如果能够在显著度都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反之亦然。

③检验方法主要是非参数检验,包括卡方检验和方差检验。

3.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提出问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
理论导向,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②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因此,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即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能够解答的。

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问题能切合实际;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的意义:
①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
②通过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①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②针对性,即收集到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③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④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也就是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要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

①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②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③结论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主要有:
①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③有利于知识积累;
④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