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复习资料解释重点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一词多义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谓为信然()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4、古今异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今:】5、重点字词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三.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②孙权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五、对比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欲信大义于天下信()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日()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二)【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解释词语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由是先主遂诣亮()不耻劳辱()尝辍业投笔叹曰()2.翻译句子(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

”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三)【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4.翻译句子(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5.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四)【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时先主屯新野...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陈寿《隆中对》)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

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2.翻译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五)【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上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上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信数与萧何语不可胜数 B.臣追亡者耳生死存亡C.将军宜枉驾顾之左顾右盼 D.孤不度德量力以己度人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于是上欲召信拜之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4.“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脍炙人口,经久弥新。

“”四个字,交待了韩信离开刘邦的原因;“”四个字,表明了萧何对韩信才干的欣赏;一个“”字表明了刘邦对萧何举荐的信任。

5.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6.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隆中对》答案二、1.“信”通“伸”,伸张“已”通“以”“阙”通“缺”,缺点“简”通“检”,挑选“有”通“又” 2. 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3.停止就通“以”因此已经 | 凭,凭借动词,吟诵于是判断词,是| 连词,跟、和表被动,被、替介词,在动词,作为介词,向|将领调动,率领4.古:常常;今:每当|古:接近,趋向;今:副词,表结果|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今:蒙上灰尘|古:失败;今:猖狂|古:一天天;今:太阳,天日5. 陇:田地莫:承认,同意器:器重,重视就:接近,趋向致:招致,引来枉驾:屈尊顾:拜访诣:拜访屛:命人避退倾颓:崩溃、衰败度、量:估计,衡量,估量计:计策出:产生比:与……相比挟:挟持、控制资:资助、给予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揽:招致、罗致跨:占据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政理:政治身:亲自日:一天天解:劝解胄:后代四、课文理解答案2.今操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3. ①不可与争锋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取而代之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