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用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师范”二字的真谛。
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
”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
”但在我看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两者都是身为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教学工作。
“学高为师”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师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向上的心。
停滞就意味着退步,我们身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的扩大视野,才不至于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抛在脚后。
但我觉得,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都有了更高要求的时代,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有高挑战的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中知识能力在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自我提高。
教会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自我提高的老师才足为人师。
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们自己才要做那个“领跑者”,为学生点一盏明灯。
教授知识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教书和育人总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生怎样做人,我们老师责无旁贷。
教师不是伟人,更不是圣人,不会从不犯错;教师不是英雄,不能树碑立传;教师不是明星,不能受万人追捧……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却是任何职业无法代替的。
孔子曾这样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师者,应处处为学生这表率。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论语子罕》里记载道:“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春秋时期,孔子的出现好像中国童年时代启蒙的一道曙光,多么美丽而让人向往。
弟子三千,人人敬仰他,这是为人师者的无上荣耀。
而孔子正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代表人物,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东方巨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师范”。
所以只有兼备过人的学识与一课育人的爱心,我们才不负头顶“教师”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