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1、《疑邻窃斧》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注释: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失。

意:同"臆",怀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

颜色: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没有不像。

俄而:一会儿,不久。

谷:水沟。

抇:读hu,挖掘。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觉得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文章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供养、给..吃。

以,同“与”。

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3、《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来④,曾子欲捕彘杀之⑤。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⑦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市:集市。

②女还: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

顾反: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

彘:读"zhì”,意为猪。

④妻适市反:妻子刚从集市回来。

适:恰巧。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特……耳:不过……罢了。

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

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则;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翻译:曾子杀猪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捉猪杀猪。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

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

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曾子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4、《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

——《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糊涂了。

成语寓意: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杀骆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选自《百喻经》。

《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

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6、《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放下。

②藉:垫衬。

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

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7、《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翻译: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8、《精卫填海》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北二百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其上多枯木:其,代发鸠山。

其鸣自詨:她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其,代鸟。

詨:通假字,通“叫”呼唤;大叫,象声词。

“有鸟焉”和“漳水出焉”:焉:语助词,无义。

(应该是的...)溺而不返:溺:淹死。

以堙于东海:以:用来。

东流注于河:河:黄河。

翻译: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9、《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①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②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③与之④食。

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⑥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注释:1 暮:夜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之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 信:信用。

8 故:旧的,原来的。

9 食:吃。

10 信:诚信。

11 止:停止。

12.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好啊。

等我回来再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10、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duo,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翻译: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