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
句式
因置的关键得分点
明确: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
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
要有踩点得 分的意识, 洞悉命题者 想考你什么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 加强采分点意识的练习
❖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 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3分)
“为…… 所”固定搭配1分,“啮”重点动词1分,句意1分
(绑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欲”1分,想要的;宾语前置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命题一般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 词、常见虚词
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 疑问语气、及固定
(2)译文: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1)得分点: 关键实词: 行、是 关键虚词: 之、者…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2)译文: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得分点: 关键实词: 箪、壶、师 关键虚词: 以 特殊句式: 无
(2)译文:
如何解决疑难?
❖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 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
五、练习提升
请选定两个你认为能反映高考命题规律的句子, 并请你的同桌来翻译。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 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 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 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 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 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你想要的 得到 了,还 请求什么 呢?
(补、换)(删)(换)(删) (贯)(调、换)(换)
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 有什么命题规律?是根据什么拟定 评分细则的? (1) 范氏富,盍已乎
“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分,
期中考试
学生答案
1、僧达求人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 守,顷之,徙任义兴。
僧达请求回京师拜见,被接见,叛军退却,除去他宣城太 守职位,被贬到义兴。
王僧达请求进京慰问京师,见了以后,盗贼撤退,又除 掉了宣城太守,完成之后,迁徙前往义兴。
僧达想要做京师的护卫,被答应了,击退盗贼,又上任宣 城太守,没过多久,就就职上任。
请你来当解题者 六字法 留、删、换、补、调、贯
范氏 富, 盍
已
乎?
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
(留)(换)(换) (换)(补)(换)
献子 执 而 纺 于 庭 之 槐。
范献子 把 董叔抓来 绑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
(留)(换)(补) (贯)(换)(换)(换)(换)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
五年?五十天 )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 (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借助字形判断
(如:箪)
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如:箪食壶浆)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 您的军队。
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
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
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
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 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
它哉”
《孟子》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1)得分点: 关键实词: 旬、举、 关键虚词: 之 特殊句式: 无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命题规律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请你来当解题者 请依据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 乎!”曰:“欲为系援(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焉。”他日,董祁(即范氏,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愬(诉)于范献子(范氏之兄)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 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 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
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
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
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
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文言文翻译技巧二 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成语(词语)判断 (如:旬——十月中旬)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如:五旬:五十岁?五月?
王僧达请求回京参加防卫,被朝廷允许,敌人退走,又 任宣城太守。不久,在转任义兴太守。 (见、除、顷之、徙,每字1分,句义1分)
2、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 意。 王僧达多次上奏,坚持自己的请求,孝武帝很不高兴。 一年之内,五次贬官,僧达更加不得意。 (启、说、期岁、弥,每字1分,句义1分)
你们翻译时出现的问题
❖ 1、有时候大概意思明白,但翻译不准确。 ❖ 2、不知道找或找不准得分点,以致该翻译的没译出。 ❖ 3、实词积累有限,很难根据语境判断意思。 ❖ 4、固定句式总记不住,搞不清楚特殊句式。 ❖ 5、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词语难以把握。 ❖ 6、有时忽略句子该补充的成分。
2、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 不得意。
僧达三次启奏陈述,皇帝都没有同意,几年之间五次 贬职,僧达很失意。
王僧达多次启动顽固的陈列,感到不满意,期间五 次降职,王僧达都不感到满意。
王僧达三次启禀原来的陈旧事,上面也没有告诉, 一百岁时五次迁移,僧达感到不满意。
❖ 1、僧达求人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 顷之,徙任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