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资源跨区域调配 1、3、6、9、1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2、4、5、7、8、10、11、12
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311~312页)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优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解析:1.B 2.D 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不仅丰富,而且产量大,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百分比最高。
第2题,电荒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我国大部分耗能工业也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农村能源结构并不以煤炭为主,而是以秸秆、柴草为主。
(2011广东检测)读“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3~5题:
3.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 )
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4.右图中资源调出区制约其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
A.资金
B.技术
C.能源
D.人才
5.左图中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空气污染
C.生态环境脆弱
D.地面塌陷
解析:3.B 4.C 5.C 第3题,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线路表示的是南水北调工程。
第4题,右图中水源调出区的能源资源较为缺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第5题,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
(2011汉寿模拟)川气东送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
第五大工程。
干线起于四川达州,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全长1 674千米。
2010年该工程输送天然气已达120亿立方米。
读图,回答6~8题:
6.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方便 ②沿线地区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③经过高原山区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地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较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7.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B.有助于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8.2010年同2005年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会出现的变化是( )
①能源消费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②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③煤炭的消费量大幅度下降 ④天然气的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最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6.C 7.C 8.D 第6题,沿线经过了华中和华东经济较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主要经过的地区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势平坦,工程量小;与轮南至上海的线路相比,该线路明显较短。
第7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自身能源很少,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能源短缺问题。
第8题,读图表数据可知,2010年煤炭仍然是我国消费的主要能源,虽然其消费比重降幅最大,但并不代表其消费量会大幅下降。
(2011绍兴调研)如图表示中国1978~2006年能源生产重心(区域能源产业产量空间分布的重心)变化轨迹(不包括港澳台)。
读图,回答9~10题:
9.1978~2006年中国能源生产重心总体上向( )
A.西南方向移动
B.东南方向移动
C.西北方向移动
D.东北方向移动
10.中国能源生产重心轨迹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振
B.东南沿海产业结构的提升
C.高耗能工业比重的提高
D.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
解析:9.A 10.D 第9题,读图可知,1978~2006年中国能源生产重心总体上向西南方向移动。
第10题,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导致中国能源生产重心轨迹发生变化。
二、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312页)
11.“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
热议。
如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想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程建设可能对沿线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2)分析图中A、C 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A C
气候特征
对农业 生产的 影响
有利
不利
解析:第(1)题,该工程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引起生态环境破坏,渤海海水引流过程中易造成土地盐碱化。
第(2)题,读图可知,A 区域位于渤海沿岸,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利于农业发展,但易遭受旱涝、寒潮等灾害;C 区域位于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瓜果、棉花等作物生长,但降水少限制了农业发展。
答案:(1)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盐碱化等。
(2)
区域 A C
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少,大陆性强
对农业
生产的 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 春旱、夏涝、寒潮(低温冻害) 气候干旱,降水少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18日《亚洲时报》报道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油气田。
将为连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提供更充足的供应。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
该天然气管道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材料二 “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
材料三 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人均能源储备不到全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如图所示。
(1)我国积极参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扩大出国劳务规模,缓解就业压力
B.拓展国外市场,赚取外汇
C.保证我国的油气进口,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D.发挥国际主义精神,援助友好邻邦
(2)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区为 ,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区的主要原因为 。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 3.5%提高到5%以上。
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
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
(4)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5)为解决材料三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相对短缺,积极开发中亚的油气资源,可保障我国的能源进口。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重合地段位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这里地形起伏较小,有利于管道的修建。
第(3)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 3.5%提高到5%以上,说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能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第(4)题,结合材料二可以判断出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管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可以从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描述其地表特征。
众多的水系和各种地质灾害会
为管道的铺设带来困难。
第(5)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广东的能源自给率很低,且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
解决广东省所面临的能源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1)C
(2)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3)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4)二线工程主干管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盆地,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
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5)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跨地域输入能源,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