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以人为本”语出《三国志·先主传》: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先主曰:“吾不忍也。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以人为本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三、以人为本是银行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银行,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营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在领导和员工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标。

银行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银行管理主体即银行从业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二是对银行管理客体即营业环境的拟人化管理;三是对银行服务的对象即广大客户的人性化营销。

前者是指银行的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服务实施都必须由银行员工来完成,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身的领域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产生最大的服务效益;中者是指银行营业环境的布置更科学合理,各种服务空间和设施设计更符合人性化要求;后者是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让他们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享受到家一样的感觉,轻松愉快地办完各种业务,并获得精神的极大满足和人格的充分尊重。

因此,首先,应坚持银行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相联系,以员工的发展作为推动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虽然我们有时候不愿意,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个员工都在为他自己工作。

正是这一基本目标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表面上来看会影响我们所在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因为,个人得到的多了,银行的成本就会上升、利润自然就会下降。

但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个人目标的实现并不排斥同时实现银行的目标。

我们过去说,“大河不满小河干”,实际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河不满大河干”。

《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鲁哀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的一段对话,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述,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

”一棵大树、一根小草长高、长大的努力从来不会停止,它们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争取雨露、阳光,去抵御干旱的煎熬、狂风的肆虐、牛羊的啃咬和石头的挤压,直至死去的那一天。

员工也一样,只要自己的价值能得到认可,工作能得到赞赏,辛劳能得到报酬,能力能得到提高,目标能得到实现,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正是这种动力,保证了银行的持续发展,保证了银行在被员工认为是好银行的同时,也能被客户、股东、监管者、管理者、评级机构等认为是好银行,从而最终保证了个人目标与银行目标的一致。

因此,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好银行是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穿至管理各个环节的银行,是能帮助他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随着银行的成长而不断成长的银行,是能使他在工作中获得快乐的银行,是一家值得信赖的银行。

员工是银行进步和发展的主体,银行发展必须通过员工的全面发展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要求银行在内部创造“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搭建平等开放的沟通平台,营造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和谐环境,培育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的团队意识及氛围,力求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另外,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作为进步和发展的直接目标。

客户是银行服务的基本对象和主体,更好地“服务客户”理应成为银行进步与发展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和使命。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银行经营模式和产品的创新,客观上要求银行服务须由以产品为主导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在经营机制、组织架构、网点设置、流程设计、产品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改变目前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倾向,尽可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注重提高经营管理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与效率。

因此,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好的银行时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经营各个环节的银行,是能够为客户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个性化并在客户个体发展中不断注入动力源泉、推动客户事业和生活发展与进步的银行,是一家值得信赖的银行。

四、以人为本需要求真务实银行实施“以人为本”的治行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需要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

必须贯彻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经营的每一项产品和服务中。

1、在管理方面:(1)把“以人为本”作为治行的指导思想和推动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是银行利润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

一个持续成功的银行,只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肯定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现阶段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在推进发展的措施上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打造百年基业。

“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和团结人,把逐步实现并不断提高人的价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作为对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工作水平的高低的评价尺度。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懂得“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自己的想法、愿望、目标相一致。

“以人为本”的基础了解人。

人是每个领导者需要面对的对象,人的问题是每个领导者应当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所谓“领导”,用最直接的语言说,就是对人的领导,离开人的活动,领导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

了解人是对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领导者驾驭事业的前提条件。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