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虹口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4月)

2008年虹口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4月)

虹口区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08年4月17日(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②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④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⑤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⑥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

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⑦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⑧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

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

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

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⑨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

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

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以下表达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发展的精神成果B.生态文明就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状态C.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是完全相同D.只要进行生态伦理的“东方转向”,就能解决生态危机2.根据文意,第②段中的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是(2分)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正确的理解应是(3分)4.根据第⑤⑥⑦段,分条概括儒家、道家、佛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3分)(1)儒家(2)道家(3)佛家5.第⑨段中“厚德载物”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6.本文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结尾,请说说它的好处(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佛家说,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束缚。

不能简单地把佛理解为一个宗教的概念。

中国的汉字赋于它特别的含义:人为为伪,人弗为佛。

这意思是:中国的先哲,由此悟到机心与道心的区别。

机心,指一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以利益至上,有伪的成分;道心,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培植悲天悯人的优雅情怀。

禅宗五祖弘忍告诫弟子要“看住自家心”,就是提醒他们不要坠入执着与妄想之中。

遗憾的是,在财富至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机心越来越发达,变化多端,迷不知终其所止;我们的道心却日渐迟钝,犹如古道西风中的瘦马。

整个人类偏离了理想的轨道,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人与自然的相亲,变成了人向自然的掠夺。

人类越来越自私了。

在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国,这一点也不能幸免。

自然中所有的物质,不管是森林、河流、矿山和土地,甚至小心翼翼生活在远离人烟的藏铃羊,或者是藏于春天深处的一声蛙鼓,都被用来贴上商标,从中榨取金钱,如此作为,似乎只有一个动机,为的是在全球的财富争夺战中,得到一个名次。

从道心出发,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从机心出发,我们的所有活动都体现了极端的功利性,为了暂时的辉煌,我们不惜伐林驱雀,竭泽而渔,这是多么愚蠢,又是多么可悲的举动啊!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讲一个小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在大别山深处一个小小的村落,一位年届五十的老农民接待了我。

这位农民一辈子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二十里路外的区政府所在的一座小镇。

局促的视野,使他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望。

他没有故乡的概念,因为他不是浪迹天涯的游子。

闲谈中,他听说我到过北京,便问我见过毛主席没有,我说没有。

他顿时感到十分诧异,问道:“你和毛主席住在一条街上,怎么见不到他呢?他难道早晨不出来挑水吗,也不出来买菜吗?”听到这句问话,我立刻笑了起来,这是一种嘲笑。

去年,我又回到了那个小山村,老农民还健在,已经八十多岁了。

他的笑容仍像当年一样憨厚,仍然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涯。

所不同的是,村子周围的山林都分给了农户,老农民将属于他的那片山林,培植得非常茂郁。

他领着我走进那片森林,告诉我这些树是怎么种养的。

这一棵树为什么长得很快,那一棵树为什么长得很慢。

什么时候,林子里出现了锦鸡,又是什么时候,豹子在这林子里叨走了山羊……他娓娓道来,没有任何惊世骇俗的故事,但我仍被他的谈话深深地吸引。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过分地矫情,到处都是“真士隐去,假语村言”,可是,在这个老农民的嘴中,我听到了已经久违的童话。

我当年嘲笑了这位农民,现在,这位农民用他平淡无奇的生活,嘲笑了我们整个时代。

这位老农民不懂得科学,也不会想到借用那些稀奇古怪的名词来装饰自己的人生。

但我依然敬重他生活的智慧。

在他的生命中,充满了爱与敬畏,所以他没有机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建造了诗意的生活。

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阐发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观点,提出“知行合一”。

一百年过去了,这口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出了它的紧迫性。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但要“知”,更要身体力行。

几年前我到西安,专程去了一趟辋川,结果大失所望。

王维笔下的人间仙境已不复存在,既无蓊郁的松林掩映明月,亦无潺潺的清泉在石上流淌,眼前所见,是一片裸露的黄土地。

无庸臵疑,这是人伤害自然的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土地的沙漠化与感情的沙漠化是同时进行的,重建美丽的自然,我们不能没有爱,构造诗意的生活,爱更是须臾不可或缺。

我衷心希望,诗意的辋川重新回到荒凉的西北,爱与敬畏重新主宰我们的生活。

7.请联系语境,把第二段续写完整。

(4分)8.第四段“古道西风中的瘦马”化用元代诗人写的《秋思》中的句子。

(2分)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B.文中多处引用,既有明引,也有暗引,丰富了文章的内涵C.本文多处运用整、散句结合的方式,增加文章结构的起伏感D.本文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肖像、行为描写手法,刻画老农的形象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作者看来,佛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B.利益至上,坠入执着与妄想之中不合乎自然的规律和优雅的人性。

C. 大别山的老农与其说愚昧,不如说他有一种我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的智慧。

D.“知行合一”没有过时,是因为我们需要回归儒家的传统。

11.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别山深处的老农民“建造了诗意的生活”?(4分)12.上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

(任选5空)(5分)13.(1)我闻琵琶已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2)今宵酒醒何处,。

(刘永《雨霖铃》)(3),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4)故曰:知己知彼,;不知己不知彼,。

(《孙子兵法主谋攻》)(5),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6)此情无计可消除,,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使至塞上①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赴边途中。

诗中,居延、萧关皆指地名。

②侯骑:骑马的侦查兵。

③都护: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山,这里指前线。

14.王维与另一位诗人并称,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1分)15.下列对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寄情于景,画面开阔,意境雄浑B、颔联以“蓬”、“雁”自比,表现诗人内心抑郁C、颈联诗人把情绪巧妙地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D、末二句直接描写边关战事吃紧的时局16、王国维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请具体分析其“壮观”之处。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