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口角(jué)匹(pǐ)配当(dāng)机立断B.勉强(qiǎng)联袂(mèi)垂涎(yán)三尺C.龟(jūn)裂给(gěi)予否(pǐ)极泰来D.抨(pēng)击赝(yàn)品揠(yǎn)苗助长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塑象赡养噤若寒蝉徇情枉法B.暴戾幅射煞费苦心前倨后恭C.校勘陷阱黯然消魂棉里藏针D.魁梧缥缈天花乱坠瑕不掩瑜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冰心老人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以一贯的从容和,燃烧自己,烛照世间的人。
②这种难度极高的动作,受过专门训练,一般的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③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是出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A.幽雅除了琢磨B.优雅除非琢磨C.幽雅除非捉摸D.优雅除了捉摸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条路原先设计路宽50米,最后专家们还是从长计议....,决定改为60米。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他这个人平时看上去和和气气、嘻嘻哈哈的,但只要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哪怕是一点点,他也会老羞成怒....。
D.他已经逃到美国,你叫我们在国内找,这和海底捞月....有什么两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C.一种新研制开发的洗衣机,据称是用纳米技术制造的,最近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服务网站。
D.刚刚结束的全国“文代会”要求:文学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都要力求创新。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魏娟站在停机坪前,望着五颜六色的天空,不时把目光投向台风研究基地的实验楼,她焦急地等待着。
掩映着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姿。
①远处的山峦已被晚霞披了一层红绸。
②晚霞像一层红绸披在了远处的山峦上。
③一抹紫色的雾霭散开在草原上。
④一抹紫色的雾霭在草原上散开。
⑤然后又漫过绿茵茵的停机坪。
⑥然后又从绿茵茵的停机坪漫过。
A.②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③⑥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
勉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
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
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
”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
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肃宗遽令奔骑宥释。
由是归化日至。
克复西京,累历清要,迁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
勉以故吏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所诬。
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啐遂获宥。
后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大历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
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并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
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
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
十一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卒,诏加勉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
建中四年,李希烈反,以他盗为名,悉众来寇汴州,勉城守累月,救援莫至,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
诏以司徒平章事征。
既至朝迁,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勉引过备位而已。
无何,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时人多其正直。
节选自《旧唐书·李勉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俾.摄南郑令。
俾:使。
B.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资:资助,辅助。
C.悉众来寇.汴州。
寇:侵犯,进犯。
D.时人多.其正直。
多:增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勉性廉洁..B.舶来都不检阅..C.时人多其正直D.众人皆言卢杞奸邪..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长而.沉雅清峻。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B.①勉乃.哀之,上言曰。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C.①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①意欲勉降礼于.己。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勉正直的一组是()①勉乃哀之②勉不为之屈③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入江中④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⑤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⑤D.①④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李勉是唐朝宗室,有政治远见,在灵武任监察御史时,认为对俘虏不应全部处斩,应该让他们洗心向善,归于王化,否则就是把遭污点者推向敌人。
肃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使归化者日至。
B.李勉爱惜人才,任梁州都督时,认为他的老部下王啐勤苦能干,让他代理南郑县令,当王啐遭到诬陷、被皇帝下令处死时,他停止执行诏令,飞表上闻,使王啐获救。
C.李勉在广州时,平定了当地叛乱,扩大了海外贸易,生活节俭,为政廉洁,离任时,他把家人携带的南货犀角、象牙等物,全都投入江中,更为难得。
D.李勉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时,李希烈来寇汴州,他城守累月,救援莫至,只好潜师突围,丧失了汴州。
朝廷让司徒平章事去征讨他,他认罪态度很好。
在回答皇上卢杞是否奸邪时,得到世人好评。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现存的《涑水记闻》是否为司马光所作的问题,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
《朱子大全·书张氏所刻潜虚图后》载,有人曾亲自见到该书的原稿手迹,肯定是司马光所“述见闻,手笔细书”,“非他人所得为”。
陈振孙认为,“此书行世久矣”,之所以疑为伪作,是由于吕夷简子孙否认书中所记其祖先数事,司马光的曾孙司马汲又从而证实,并上章乞毁版。
陈振孙指出,司马汲这样作,是因为秦桧严禁私史,司马汲深怕以此招祸,不得不故意说是他人“妄称名字,售其私说”,才提出毁版的要求。
但是,明眼人对他这种行为是看不起的。
王明清认为,书是真的,只因它记了丑闻,“实当日是非之所系,故绍述之党,多欲排之”,所以,把它指为“谤史”,后来被人说成伪书。
清人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认为,司马光品德高尚,与王安石交谊深厚,称道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王安石死时,司马光还称道其贤,但《涑水记闻》中却对王安石“诋毁百端”,记载王安石在治水、推行青苗法和雇役等新法中的迂阔无知、轻信武断和主观自信的言行的材料有七条;记载王安石在用人问题上的偏听偏信,凭个人好恶取舍黜陟的材料有十条,如王安石不喜刘贡父而出之知曹州,轻信无术之辈,错用叶适、徐禧等,偏重私情为胡滋求官,对违忤斥逐者,虽累经教令,仍不予恢复旧职等等;记载王安石嫉贤妨能,作威作福,排斥异己的言行材料有六条:如王安石多次向皇帝诽谤范景仁,并且企图利用赵阅道以扣去范景仁;与吕吉甫沆瀣一气,阻止张方平为相;李评向皇帝反映了外事情况:王安石由是竟挤而逐之等等;记载王安石固执己见,违众拒谏的材料有五条,如李宪向皇帝反映青苗法为民害,皇帝打算停止施行,王安石却固执不可;皇帝根据诸军及宗室反映,打算停止使用陕西所铸折二钱,王安石反对,生气地说朝廷行事常为“浮言所移”并称疾而卧不出等等;记载关于王安石推行新法而造成严重恶果的材料有四条。
由此断言此书系“伪造无疑”。
这样,张心澄在其《伪书通考》中明确地把《涑水记闻》列为伪书。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认为,“原书虽是真的,许是未定稿;后代的人因为司马光声名大,易于欺世骇俗,于是抽些出来,加些进去,以为攻击造谣的工具。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看法中,合乎事实与情理的应当是第一种,而蔡上翔等人否定该书为司马光所作的看法却是主观而片面的。
《涑水记闻》为司马光所作,除了朱熹等人所列举的理由外,最主要的依据是《涑水记闻》中所反映的观点与事实,在司马光的其他论著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印证,而且较诸《涑水记闻》更为尖锐。
12.现存的《涑水记闻》是否为司马光所作的问题,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
对文章中几位学者的观点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陈振孙王明清//蔡上翔张心澄梁启超B.朱熹陈振孙//王明清蔡上翔张心澄// 梁启超C.朱熹陈振孙//王明清蔡上翔张心澄梁启超D.朱熹陈振孙王明清//蔡上翔张心澄//梁启超13.第二段中说“明眼人对他这种行为是看不起的”,这句话的意图是()A.批评在吕夷简子孙否认书中所记其祖先数事时,司马汲从而证实,并上章乞毁版。
B.批评在秦桧严禁私史时,司马汲深怕因为《涑水记闻》招祸,故意说是他人妄称名字,售其私说。
C.说明司马汲的言行不足以证明《涑水记闻》非司马光所作。
D.说明司马汲畏于权势,不敢承认祖父著作的行为,为明眼人所鄙夷。
14.作者认为“蔡上翔等人否定《涑水记闻》为司马光所作的看法是主观而片面”的原因是()A.有人曾亲自见到该书的原稿手迹,肯定《涑水记闻》是司马光所“述见闻,手笔细书”,“非他人所得为”。
B.蔡上翔等人从司马光与王安石交谊深厚,而《涑水记闻》却对王安石采取了毫不留情的攻击,推断出“非其人所为”。
C.《涑水记闻》中所反映的观点与事实,在司马光的其他论著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印证,可以证明该书是司马光所作。
D.根据司马光的曾孙司马汲由于怕《涑水记闻》招祸而提出毁版要求,推断出《涑水记闻》非司马光所作,是不可信的。
1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对《涑水记闻》的有关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涑水记闻》记载,范景仁、张方平是北宋时期的贤士,他们与王安石政见不同。
B.《涑水记闻》记载了吕夷简、王安石的一些丑闻,引起了后人极大的争议。
C.《涑水记闻》记载,叶适、徐禧、胡滋、赵阅道皆无术之辈,而王安石在执政期间偏听偏信他们。
D.《涑水记闻》记载,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许多人反对,甚至皇帝也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
第II卷(共105分)四、(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
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