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治理有关的有四个部分:商品组合、价格治理、商品陈列、商品补货等,其中商品组合和价格治理又是最重要的部分,商品组合要紧考虑的是在商品的功能、品牌、规格、价格带这四个因素之间围绕顾客的需求所做的一系列的设计安排,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契合顾客的需求(超市牙膏、百货化妆品区),而商品组合又是与商品的定价紧密相关的,同样的奢侈品,以原价销售时可能买的人不多,然而采纳促销价以后,购买的人便急剧增加,便是那个道理。
依照营销治理理论,商品定价要紧有三种方法:
一是成本导向定价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法【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总成本÷(1-税率-利润率)】、目标利润定价法【单位产品销售价格=(总成本+目标利润总额)÷总产量】、变动成本定价法【单位产品销售价格=(总的可变成本+边际贡献)÷总产量】、盈亏平衡定价法【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产量】等;
二是需求导向定价法,一般先拟定一个消费者能够同意的价格,然后依照所了解的中间商成本加成情况,逆推计算出出厂价。
三是竞争导向定价法,包括随行就市定价法,是指按照本行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价格水平来定价;还有密封投标定价法,是指企业通过引导用户(顾客)竞争,密封递价,参加比价,依照竞争者的递价选择最有利的价格的定价方法,要紧应用于项目投标、建筑包工和政府采购等。
在超市卖场业态,我们一般采纳的差不多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采纳成本加成定价法确实是:
单品的零售价=单品的进价(或者生产成本)÷(1-毛利率)毛利率会随着品类的不同而给以不同的毛利率,一般粮油、生鲜类(除了熟食和面包类)的商品的毛利率大约在5-20%,生鲜中的熟食、面包以及便利店的即食食品则在30-50%,食品类的毛利率一般在10-20%,非食品类的毛利率则在20-35%,还有许多企业都会销售自有品牌的商品,这些商品的毛利率一般会比相应品类的其他商品的毛利率要高10-15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目前国内即便是三四线市场,在快消品零售领域即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业态,按照大卖场的核心商圈在2-3公里、标准超市在1公里、便利店在500米如此一个商圈覆盖范围来统计的话,一般的商圈覆盖重合度都有三重以上了,有的竞争更加激烈的则要达到四五重的重合度,这也就意味着在某一商圈的消费者出门以后专门方便地就有3个以上的规模连
锁的便利店、超市或大卖场供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超市卖场的定价则会以成本加成定价为基础,然后采纳竞争导向的定价方法,如此才可能确保自己门店的生存和进展。
目前超市卖场的价格竞争是特不激烈的,几乎每家公司都有专门的市调员去调查各要紧竞争对手的价格,特不是关于那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敏感性商品的价格更是不敢落后竞争对手,一般差不多上采纳紧跟或略低于市场上的最强的竞争对手的价格,以
低于10%,而且门店的人气不旺的话,那一定是促销工作没有组织好,或者是促销力度不够,或者是促销的思路有问题,才导致促销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倘若促销占比高于20%,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的话,那么门店要么是促销过度,要么是门店的正常商品的结构及价格定位存在着专门大的问题,才导致如此尴尬的结果,怎么讲促销商品只是诱饵而已,它只是起到诱导消费者进来购物的目的,倘若门店把诱饵当作主食来喂鱼的话,他一定不难发觉自己离关门的生活不久了。
在门店组织促销活动时,也要专门好地组织促销商品的价格结构,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一般来讲,在促销商品中包括惊爆价商品、超低价促销商品和一般促销商品三种。
惊爆价促销商品一般在促销品种数中的占比大约是5%以内,这些商品的价格一般差不多上接近0毛利或者干脆是负毛利,以制造轰动的市场效应;超低价商品一般在促销品种数中的占比大约在20-30%,这些商品的毛利率一般在5%上下,接近保本,与市场价的差价比较显著,消费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至于一般促销商品只是比正常价的毛利率低5-10个百分点而已,这些商品起到烘托整个促销氛围的作用,是典型的配角,其在促销品种数中的占比大约在60-70%。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我们的促销商品方阵一般来讲要比均衡用力的效果好专门多,而且同等收益下促销的代价也要相应低许多。
然而专门多门店,他们在促销时采纳差不多相当的毛利率,结果价也降了,工作也做了,然而消费者大概确实是不买账,因
此他们感到专门困惑。
事实上,这是由于他们不明白消费心理学所致。
在现在那个高强度竞争的时代,消费者早已被各商场的促销活动狂轰滥炸变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现在若是不痛不痒的促销关于他们而言全然不可能引起多大的心理涟漪,那么我们要想收获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我们将全部促销品都采纳惊爆价来促销的话,效果会好许多,然而这关于商家来讲代价太大,而且惊爆价商品太多,将会导致顾客除了买惊爆价商品,其它商品已无力气购买的窘境,结果是适得其反,因此采纳惊爆价、超低价、一般促销价如此的促销品组合方式在构造营销攻势和操纵营销
成本两方面都可望得到较好的平衡。
于促销商品选择的参考价值,敬请期待。
专门多人到“超市”都感叹这是一个辛苦的“微利”行业。
事实上,我们通常谈到超市的盈利能力的时候,用的是“销售利润率”,也确实是所讲的毛利率或者净利率,差不多上以销售额为分母的。
表面上来看,零售业的毛利率确实专门低,然而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超市的投资回报率但是专门高的。
例如:
一个一般的年净销售18000万元的门店,面积10000平方,固定资产投资约1500万,假如毛利率10%,综合
毛利率16%,税后净利率约1.5%,税后净利润为270万,那么资产回报率则高达18%。
远远超过了专门多行业的投资回报率。
这时候,假如我们的库存周转低于加权账期,那么相当于我们用了供应商的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也确实是讲我们资产的支出更少了,那么资产的回报率也就更高了。
例如:上述门店的加权账期为45天,而库存周转天数为40天,我们占有了供应链5天的现金流,大约相当于250万的资金,那么我们的资本投入降低到了1250万元,而税后净利依旧是270万元,那么资产回报率则达到了21.6%。
反之,若库存周转天数超过了加权账期,那么资产回报率将会下降。
我们再从流淌资金本身的效率来看库存周转。
例如:上述门店的平均库存假设为2000万元,库存周转天数为40天,毛利率为10%,那么这笔流淌的存货资金每年能够周转约9次,流淌资金的回报率高达90%,也确实是讲每多周转一次,企业就能增加200万的利润。
反之,假如库存周转天数居高不下,企业损失的隐性利润也是专门大的。
由于库存周转带来的隐性收入,关于专门多店长来讲,不是最直接的最直观的利益表现。
因此专门多店长关于销售额和毛利率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库存的关注度。
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博弈现象,专门多店长们为了防止某些低概率的意外需求,没有严格依据科学的续订方法补货,经常在自动补货建议的基础上,拍脑袋地任意加大订货量。
而为了应付这种现象,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供应商则会依据经验在门店的订货量上打个折扣,因此又会导致门店的到货率不够,同时成为门店缺货率分析的一个要紧缘故,因此门店每次订货时又会依照平均到货率放大支货量。
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门店库存居高不下。
我们曾经对专门多店长做过调查,库存周转高居不下,要紧有几种缘故,一是供应商能够退货,反正卖不完退给供应商确实是了;二是代销的商品,反正门店不用对代销商品的库存负责;三是到货率低的畅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