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包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包含答案)

第一单元随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时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他们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重用人才②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重视发展经济④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
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这里的“委员制”指 ( )
A. 三公九卿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9、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0、“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杜如晦 B.李世民 C.魏征 D.姚崇
11、“外甥是先皇帝旧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A.汉族和吐蕃B.汉族和靺鞨C.汉族和回纥D.汉族和南诏
12、电视剧《贞观长歌》向我们讲述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

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B.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注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唐太宗注意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13、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她是()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14、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体现了武则天()
A. 严惩贪官污吏
B. 重视农业生产
C. 善于纳谏
D. 提倡节俭
15、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

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两块墓碑:一块是歌颂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的“述圣碑”,由武则天亲笔撰写;另一块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高7.53米,重98.9吨。

在巨大壮观的墓碑上,没有女皇的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这同女皇为唐高宗李治所立的“述圣碑”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何女皇的墓碑无字呢?据说,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绩太大,难以用文字表述,所以,此碑无文胜有文。

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当皇帝,生前就有争议,死后难免留下骂名,千秋功罪,还是由后人评说吧。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

有史学家认为她残暴;也有史学家评价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

”武则天的无字碑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为武则天写一篇碑文。

(现代文即可)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二:隋唐考试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

……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考试制度与近代文化》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考试制度的特点。

)简要概括该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C
5、C
6、D
7、A
8、C
9、C 10、C 11、A 12、A 13、C 14、B 15、D
二、非选择题
16、(1)唐太宗。

“贞观之治”。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
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
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

17、【答案】 (1)始于唐朝。

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唐玄
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
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
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
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18、(1)我认为武则天是一位治国之才。

因为她当政期间,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
不断增强。

(其他观点符合史实,言之有理也可)
(2)唐朝武后,多谋善断,自立为皇,建号为周,唯一女皇,史册独藏。

发展科举,选拔人才,减轻
负担,促进生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9、(1)科举制度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

(言之
有理,答对二点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