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孟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
”唐朝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
B.杨坚
C.李渊
D.李隆基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被唐太宗喻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房玄龄
B.魏征
C.姚崇
D.杜如晦
3.“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这句话介绍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4.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文景之治”
6.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仁政爱民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7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8.“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治世局面。
下面对这一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局面出现的基础
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下列对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上留心理道”中的“上”即唐玄宗②“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③“河清海晏”指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清明④“革去弊讹”指唐太宗革除前朝弊病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1)根据材料,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2)唐太宗以其辉煌的政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请列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郭沫若这样评价武则天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景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3本课主要学习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王的功绩,请你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他们治国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如果让你评价这三位帝王,正确评价的方法是什么?
(3)这三位帝王的哪些治国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提供借鉴?
1.C
2.B
3.B
4.C
5.A
6.A
7.B
8.C
9.D10.C
11 (1)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认为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贞观之治”。
(2)治国思想: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
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治国措施: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12 .(1)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描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
(3)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府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统治者重用人才;等等。
13(1)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中央集权。
(2)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以民为本;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生产;人才是国家兴旺的前提,要重用贤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