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香君的完美形象与失真

李香君的完美形象与失真

论李香君的完美形象与失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众人眼中完美的李香君以及在我眼中李香君完美形象的失真之处。

她的完美形象为何在我眼中会有瑕疵,其实就是因为她太完美,才显得那么不切实际。

她终究只是文人心目中遐想的存在。

关键词:李香君完美形象失真
《桃花扇》是清代文人孔尚任所作的一部具有浓厚历史真实性的传奇剧本。

它贴切又真实地还原了南明王朝的衰亡史,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训。

然而在描述这一史实的过程中,作者又穿插讲述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的乱世情缘。

正是对这段情感的描写,让《桃花扇》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继《长生殿》之后最富盛名的爱情史剧之一。

而整个作品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莫过于风尘义妓李香君。

小小妓女,本应受万人嘲弄的角色,为何三百多年来受到无数文人的吹捧。

现在,我带着这个问题,引入论文的主题——迷一般的李香君。

昔日人们眼中的李香君:出淤泥而不染,巾帼不让须眉李香君,是一个生于风尘乱世的奇女子。

在那个命运不能自主的年代,李香君不畏强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幸福,嫁给了复社文人侯方域。

在得知自己的妆奁是卖国贼阮大铖所赠时,她毫不犹豫地拔簪脱衣,与奸邪势力划清界线。

与香君的高洁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是这两位,一位是位及人臣的马士英,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却为了一己之私,与阮大铖狼狈为奸,背叛国家。

另一位是她的丈夫侯方域,作为复社文人,他本是对阮大铖深恶痛绝。

但得知阮慷慨馈赠妆奁,他的憎恨感全无,却有了妥协之心。

香君从他的言语中发现他有妥协的念头,立即痛骂了他一顿,这才让这穷酸文人知道什么是“贫贱不能移”。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熟读圣贤之书,通晓百家之言,却连这一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准则都无法坚守,连被他们不屑一顾的小小妓女都不如,真是可悲!这一对比让众文人汗颜,也让我们了解到南明王朝必
然灭亡的内在原因——人人都想着自保,改朝换代又如何。

唯香君用她那娇弱的身躯抵抗上层恶势力的事情告诉我们: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钱, 而是人自身的价值。

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在人世间赚来多少蝇头小利,而是实现在自我的人生价值的同时,无愧于心。

以上便是作家展现在众人眼中的那个完美的女性——李香君。

但这么完美的女性形象,竟然寄身于一个卑微的妓女身上。

难道不觉得在那一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是非常不可能出现的事儿么?
完美中的失真
李侯的倾世绝恋,向来为人所赞颂。

李香君的宁爱仕途失意的侯方域,不爱富贵高官阮大铖,我们可以说这是对古代传统妇女观的小小的叛逆。

但与其说这是李香君更忠于侯方域,不若说她出于朴素的平民感情和利益。

试想一下,香君从属小市民阶层,历来受到官宦阶层的挤压。

若选择阮大铖,作品依旧摆脱不了传统的写作套路——重复着千千万万下层女子被上层男性玩弄的命运。

那么,这部传奇剧本也许就不会广为人知了。

所以,作者大胆地反其道而行之,让香君选择了较为正义的一方,拒绝了为万民唾弃的恶官。

但若说李香君恨阮大铖是真说其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政治热情,我们却仍未可知。

正如上面所说,小市民历来对压迫自己的官宦阶层十分憎恨,香君的恨也理应属于这个层面,绝对不会上升到对国家的高度忠爱上来。

试想,一个弱质女流,在国破家亡的时刻,明哲保身都来不及,更何况大声宣言自己爱国呢。

而且,她的“爱国情怀”也并未付出任何有意义的实际行动,爱国情分之浅,仅在于嘴上,非吾辈所言巾帼也。

血溅桃花扇一节,是最能凸显李香君贞烈的性格。

但并不能因其激烈程度而判定其思想如何之深。

俗话说的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李香君不过是下层女子反抗奸邪势力的一块石子,在激起死水的暂时微澜后,又立刻趋于平静。

这不,兜兜转转,李侯二人纷纷选择了入道,来逃避世间的喧嚣。

既然不能够给这份轰轰烈烈的爱情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还不如一起逃离尘世,罢了。

联系到中国古代社会来看,男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对处在男权社会的女人而言,男人就是她们的天。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简简单单12个字,竟概括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心酸的一生。

男性对于女性的根本态度,往往是奴役式地。

今天虽然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事实上,歧视女性的现象无处不在。

就例如就业吧,有时,一个职位,女性求职者明明比男性求职者更优秀,但招聘方最终选择了男性。

再回到香君身上看,由古及今的审视眼光和社会环境看。

香君有情,其实反映的是男性希望的三从四德:她的温柔,是对贤良淑德的期待;她的忠贞,是对妻子操守的规定;她的血染桃花的刚烈,则是男性对女子守节的要求。

因此,她虽然是烟花女子的身份,但始终被褪去了莺莺燕燕的外衣,而是被套上了良家女子的华服,被塑造成文人理想中女性的形象。

李香君的完美,不过是文人们的遐想和设计。

虽然她的形象充满了艺术的灵动性和感染力,但就其本身而言,却是脱离实际的,失真的。

但是正是文人出于对女性的理想化和模式化及对反思明亡教训和规劝士子的需要,才使李香君的完美形象大受欢迎。

因为她确实满足了文人们的想象,也鞭策了文人们自我反省。

以上仅为个人的浅薄之见,不足之处,敬请老师谅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