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九上语文 第四课《画山绣水》阅读练习

苏教版九上语文 第四课《画山绣水》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画山绣水①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②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

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只有桂林山水。

③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阁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

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④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

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项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问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被搅碎了。

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竞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

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

1.作者有生花的妙笔,为何在第②段中称自己持的是“钝笔”呢?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漓江水的什么特点?3.第③④两段用两幅画表现了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这两幅画命名吗? 4.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漓江情韵从维熙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

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

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

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

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

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

”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

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

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

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有删改) 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8.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9.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仁山智水舒婷①承蒙山西同行盛情,我们几个写作人暑期应邀参加采风。

五台山寒气砭骨,应县悬空寺大雨倾盆,云冈石窟外阳光酷热,众佛居所却是一片沁凉。

归途心血来潮又钻进张家界,个个鞋子都开了口,双颊贴着太阳斑回家。

②朋友见面寒暄:五台山好玩吗?张家界不负盛名吧?不久有人打探出舒婷根本不会玩,只会带带孩子,也不争辩。

男人们去登山,衬衫鞋袜均可以漏却,唯照相机不会忘记。

而且往往交叉背数台,好像长短猎枪全副武装。

进入风景区,四下里抢镜头,生怕不赶紧套住,那奇峰峻岭将一溜烟跑开去。

男人一上制高点,一览群峰小,就忘形,就慷慨激昂,就不停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道”,活脱脱一副征服者嘴脸。

③那日在五台山,雨下一阵停一阵,山随之忽而清明忽而影绰,江雾弱岚游弋其间。

大家都去朝拜名胜,我怕儿子体弱,影响众人脚程,自带孩子在住所旁的小河边走走。

河越走越浅越急,渐渐变成嶙峋的溪,再变成水晶纹的泉。

水边野生植物蔓衍丛繁,有牛蒡、野菊和青紫嫣黄各色小花。

一驼一驼峰峦不惊不诧,却浑然拙朴,如光头和尚肩挤肩拥立四周。

我慢慢踩在冒水泡的草滩上,到处都是咕噜咕噜的泉声。

④下午,同伴们回来,无论他们的口气多么骄傲,都不搅我心中那份宁静与恬适。

好比众人都在听那长篇讲座而崇拜那人的口才;而唯有散座后偶尔相视,才能体会他内心的软弱与深沉。

大自然给人的赠礼各不相同,男人们猴急,好比乘车,明知人人有座,照例先乱挤一通,把车门都挤窄了;女人却在领受自己那一份时感谢地低下头。

⑤女人与山水,少了一股追捕似的穷凶极恶状。

与男人目光熠熠相比,女人多半闭着眼睛,浑身毛孔却是张开的。

男人重形式,女人偏内容。

比如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

⑥其实山水并非布匹,可以一段一段割开来裁衣,心境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投在山水上,返变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

⑦常常想,从容面对一峰夕照凝然比匆匆抢占几座山包对我更具魅力。

可是现代人哪来山中不知人间岁月的神仙日子,假期三五天,多走一个地方就是多了份记忆收藏。

张家界旅游一周,仅路上乘汽车来回就用去四天,颠得浑身骨头支离,还要立刻去爬山。

⑧无论公访私出,我与丈夫常常分道扬镳,他去博览..,我来精读..。

他往往循章直奔代表作,拿来炫耀,不外是某古塑某建筑某遗址,我均掩耳。

我自己的心得只能算些夹页,描述不得。

丈夫恨铁不成钢,痛斥我没文化。

⑨有文化的男人造出“游山玩水”一词。

政治玩得,战争玩得,山水自然玩得溜溜转。

没有文化的女人们常常没有运气游历山水,只好以拥有一窗黛山青树为福气。

两者均不具备的女人最担心的是,把丈夫当做一座巍巍高峰,隔断了她与大自然的那份默契。

⑩男人们向山汹汹然奔去。

山随女人娓娓而来。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10.文章第②段描写男人登山,有何作用?1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12.结合相关语段,简要概括女人在旅游时对待山水的态度。

13.文章第⑧段说:“无论公访私出,我与丈夫常常分道扬镳,他去博览,我来精读。

”请简要说说你对“博览”与“精读”的理解。

1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仁山智水”为题有哪些深刻内涵。

【答案】1.说自己持钝笔是因为桂林的山水太美了,这种美是无法用文字来传递的。

2.比喻。

写出了漓江水的绿、令人心醉的特点。

3.第③段:漓江水色图;第④段:鱼鹰捕鱼图。

4.过渡。

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对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

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5.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

6.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7.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

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突出摇船人身残志坚、乐观开朗的精神品质。

8.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朦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示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9.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50元钱。

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10.内容上:表现了男人游览时匆忙急躁的特点和强烈的征服欲;结构上:和下文“我”徜徉山水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伏笔,跟文末“男人们向山汹汹然奔去”相呼应。

1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五台山峰峦连绵耸立,安稳宁静,浑然拙朴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游览时宁静而恬适的心境。

(基本意思对即可)12.带着宁静恬适的心情(或从容的心态),带着感恩之心,全身心地享受(或感受)大自然。

(意思对即可)13.博览:偏重形式,对风景持征服、追捕的态度;精读:偏重内容,对风景持领受、品味的态度。

(意思对即可)14.①自然山水给人以不同的启迪;②不同的人对山水有不同的游览方式;③不同的人游览山水时会有不同的心境(或态度);④不满男人们对自然匆忙浮躁的态度,赞赏女人们对自然的用心感受;⑤希望人们能够真正融入自然;⑥启示人们从容面对现代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