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把脉是何原理

中医把脉是何原理

•中医把脉是何原理?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logs/8275652.html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

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

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

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

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

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望皮肤- [诊]望皮肤要注意皮肤的色泽及形态改变。

1.色泽皮肤色泽亦可见五色,五色诊亦适用于皮肤望诊。

临床常见而又有特殊意义者,为发赤、发黄。

(1)皮肤发赤,皮肤忽然变红,如染脂涂丹,名曰“丹毒”。

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鲜红如云片,往往游走不定,甚者遍身。

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丹毒”,发于胫踝者称“流火”。

因部位、色泽、原...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6:11 | 阅读全文| 评论1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四肢- [诊]四肢,是两下肢和两上肢的总称。

望四肢主要是诊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态色泽变化。

1.望手足: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经脉。

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脉挛急;伸而不屈的,是关节强直。

手足抽搐常见于邪热亢盛,肝风内动之痉病;扬手掷足,是内热亢盛,热扰心神。

手足振摇不定,是气血俱虚,肝筋失养,虚风内动的表现。

四肢肌肉痿缩,多因脾气亏虚,营血不足,四肢失荣之故。

半身不遂是瘫痪病。

足痿不行,称下痿证。

胫肿或跗肿指压留痕,都是水肿之征。

足膝肿大而股胫瘦削,是鹤膝风。

...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6:09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五官- [诊]望五官是对目、鼻、耳、唇、口、齿龈、咽喉等头部器官的望诊。

诊察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变。

1.望目: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态。

(1)目神:人之两目有无神气,是望神的重点。

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浊,黑睛晦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是眼无神。

(2)目色:如目毗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白睛现红络,为阴虚火旺;眼胞皮红肿湿烂为牌火;全目赤肿之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

如目眵淡白是血亏。

白睛变黄,是...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5:58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头面部- [诊]1.望头:望头部主要是观察头之外形、动态及头发的色质变化及脱落情况。

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1)望头形: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头形过大。

可因脑积水引起。

望小儿头部,尤须诊察颅囟。

若小儿囟门凹陷,称为囟陷,是津液损伤,脑髓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称自填,多为热邪亢盛,见于脑髓有病;若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称为解颅,是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无论大人或小儿,头摇不能自主者,皆为肝风内动之兆。

(2...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5:45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姿态- [诊]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

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

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5:34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形体- [诊]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

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

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

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

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5:25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色- [诊]望色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

颜色就是色调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5:12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神- [诊]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

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

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Tag:诊断学cnwps发表于15:05 | 阅读全文| 评论0 | 编辑| 分享0•2008年09月01日望诊- [诊]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