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诊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 积
(二)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臭──寒呕 呕吐物秽浊酸臭──热呕 呕吐物酸腐食物──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呕吐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瘀血、肝火犯胃
八、望舌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
察疾病的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舌色、苔色的主病及其机理 2、掌握舌态、苔质的主病及其机理 3、了解相兼舌的分析方法 重点:舌色苔色主病 难点:舌态、苔质变化与主病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患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临终前突然 在颧颊部泛现红色,称为“戴阳”。 提示正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之象。
(三)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
(肾精充足)
1、色泽变化:
润枯——润:肾气充足 枯:先天肾阴不足 淡白──气血亏虚,白而薄肾败(垂危) 青黑──痛、寒 干枯焦黑──肾精亏耗 红肿胀大──肝胆湿热、热毒上攻 耳背络红、耳根发凉──小儿麻疹先兆
2、形态变化:
肉厚润泽──先天之肾精充足 耳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廓甲错──久病瘀血、肠痈
3、耳道分泌物
脓耳──耳内流脓:肝胆湿热,肾阴 不足、虚火上炎
(四)望鼻
1、五色变化
鼻头色青——腹中冷痛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鼻头色白——亡血 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鼻头色明润——无病 或病将愈
(四)望鼻
2、形态变化与意义:
鼻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鼻端色红生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鼻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
五色主病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五色主病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五色主病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舌诊历史简介
1、《黄帝内经》 2、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3、宋代有了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 4、叶天士 《温病条辨》 注重“温病察舌”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位深浅 3、区别病邪性质 4、推断病情进退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1、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七)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六、望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指纹
食指络脉三关定位 风关、气关、命关
(六)望齿与龈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牙齿松动──肾虚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
2、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七)望咽喉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 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 可无气也。”
(五)望口与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
深红──实热 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赤肿而干──热极
紫暗或暗黑──瘀血
2、形态变化与意义
(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 (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 (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
淡红:虚火 鹅口疮:心脾积热 (4)口唇生疮──疔、疮:火毒郁结 (5)口腔粘膜斑点──麻疹粘膜斑
目形主病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 眼生翳膜── (白内障)、胬肉攀睛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目态主病
瞳孔缩小──肝胆火炽、中毒(川乌、有机 磷农药)
瞳孔扩大──肾精耗竭、中风、绿风内障 目翻上视、瞪目直视、戴眼反折──危重 眼睑下垂──脾肾双亏、外伤
(三)望耳
正常人──耳廓红润, 厚薄适中
观察方法
形色主病
正常络脉:
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其形态 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浅浮──主表(邪浅、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二)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鲜红──外感表证 紫红──里实热 紫黑──血络闭郁、危重 青──惊风、痛证 淡白──脾虚疳积
三关测轻重
风关──邪浅病轻 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 透关射甲──凶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二)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隐现于皮肤光泽之间为 正常色,称“常色”
过于明显,暴露于外为 病色,又称“真脏色”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三)望色十法
浮沉 清浊 微甚 散抟 泽夭
《中医诊断学:望诊》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喜静 俯卧 喜加衣被者 阴证
角弓反张
肝风内动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邪热扰心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望头面 望五官 望躯体 望四肢 望二阴 望皮肤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一)望头面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 (肾精亏虚)
三、望躯体
2、望颈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瘤,逐渐 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3、头发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白发——肾虚 禀赋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二)望鱼际络脉 (三)望指甲形色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望痰涎 望呕吐物 望大便 望小便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 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 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 肌性器官,附着于口 腔底部、下颔骨、舌 骨,呈扁平而长形
舌的结构
舌正面图
舌的结构
舌的显微结构
丝状乳头:占舌 面的主要部分, 是构成舌苔的主 要组织,中医认 为与胃气有关。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急惊风: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抽搐,两目 上视。为高热耗津,引动肝风 慢惊风:见于小儿无热,而时时手足搐搦。 为脾虚肝乘
五色主病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二)后阴
肛痈──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 肛裂──燥热 痔疮──风燥湿热 肛瘘──同肛痈、痔疮 脱肛──中气下陷
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
1、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