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浮沉分表里,清浊定阴阳,微甚审虚实, 散抟辨解聚,泽夭主生死。”
4
a
1
二、望 色
(六)望色注意事项 1、比较颜色:与其他人、其它部位 2、面部色诊与其它部位色诊结合,与其 它诊法相结合
4
a
2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a
3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白? 青紫? 泽?
a
4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黄? 红?
a
5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1、五行确定脏腑—青赤黄白黑
3
a
5
白色
3
a
6
白 苍白
3
a
7
5、黑色主病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脉
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黑而暗淡-肾阳虚 黑而干焦-肾阴虚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3
a
8
黑色
3
a
9

4
a
0
二、望 色
(五)望色十法 清·汪宏《望诊遵经》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即正常的、健康时的面色。 常色的特点是明润、含蓄。 中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 (即常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
a
1
常色
1
a
2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 主,生来就有,基本不变。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变 化 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 绪,饮 食饥饱等。
2
a
5
青色
2
a
6
眉间青筋
2
a
7
2、赤色主病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病人面见赤色,多因有热而面部脉络扩张,
气血充盈所致,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 人。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发红-虚热 颧红如妆-戴阳
2
a
8
赤 色
2
a
9

3
a
0
3、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
白、黑五种,故审察面部的色泽变 化,又称“面部五色诊”。五色分 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2
a
4
1、青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痛则不通,
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 阻所致。 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心血瘀阻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9
病色
暴露
2
a
0
病色 晦暗
2
a
1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2、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虽病而脏腑精 气未衰,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疗。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说明脏腑精 气已变,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疗。
2
a
2
善色 恶色
2

3
二、望 色
(四)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
1
a
3




14
a


1
a
5

1
a
6
客色赤——酒后
青赤黄白黑
1
a
7
客色黑(日晒)
年二二月 零 零 七 年 七 月
二零零七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2、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和 不同脏腑的疾病。
1
a
二、望 色
望色的概念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 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 色和光泽的变化,用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色——血——阴; 泽——气——阳。
a
1
二、望 色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血脉丰
盛。 3、面部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a
2
二、望 色
肝心脾肺肾
a
6
二、望 色
2、面部分候脏腑 根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的对应
部位 进行判断。其划分方法有两种:
a
7
a
8
《素问·刺热》篇划分方法
左颊——肝,右颊——肺, 额——心,鼻——脾, 颏——肾。
心 肺脾 肝

a
9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泽与色 善与恶 扁鹊
1
a
0
二、望 色
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萎黄-脾虚气血不足;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
3
a
1
青黄 黄胖
3
a
2
萎黄
3
a
3


阳黄
阴黄
3
a
4
4、白色主病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
虚,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所致。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