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空隙,阅读过大量的中外语文教学实录。

发现中国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如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人文思想的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对语感的强调……但也存在诸多与现实牴牾之处。

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这个理念写进课标很长时间了,几乎成了中国语文教师的共识。

但至于对这一条的理解与实践,就见仁见智了。

虽然“一言堂”的现象大幅改观,但“划红线”现象还是客观存在。

所以,看到外国语文课堂上,教师站在教室角落,看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还在那里笑得那么轻松。

中国教师应该只会瞪目结舌吧?这样也行?比放羊还不如啊,放羊还有一根绳子呢?大多数中国语文教师对教师主导性的阀值还是定得太高,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汲汲于小组教学、互助学习等等自主学习形式,但学生稍一激烈,就大声断喝刹住。

没能深入理解这一条理念的内涵。

课堂乱有时是种好现象,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

二,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非常“霸道”,视之为命根子,稍一有偏差,即行予以“纠偏整风”。

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三两次不行就开始急燥不安,从容也没了、语调也高了、语感也散了、教态也“狰狞”了,如果后面不是坐了一排听课的专家,估计都要直接用课件出示了。

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漠视,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漠视,语文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用卡尺来规定的生成性过程。

而外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好得多,对学生的观点很尊重,有时候甚至还是老师随着学生走,有的国家走得更远,不允许老师向学生灌输观点,出示结论,一切都交给学生去感悟。

这种观念其实很值得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来深刻讨论,厘清这种学生自主生成目标式课堂的利与弊,探寻这种课堂理念的深刻内涵。

三,对学生阅读的把握
现在的中国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阅读,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可能还是搞不清为什么要越来越重视它,以及如何重视它,如何来指导学生阅读。

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提倡带着问题阅读,也就是在阅读前就设定一个方向,使学生不致“走得太远”,从而好把控课堂,不“掉链子”,如果是公开课,就更加“严厉”。

向表演的方向走得非常深入。

有时多次彩排。

以至于现在出现了“原生态课”这个提法,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所谓形式主义害死人莫过于此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因为自身阅历学养的设定,总会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事先的设定根本无用,反而会破坏学生阅读中的纯洁性和个性,学生在阅读中如果与老师的设定有冲突,将会很无措。

为什么有“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这个提法,就是因为学生的这种个体规定性。

因而在阅读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所以阅读时间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还有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体悟。

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不能存在事先规定性。

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体悟,你规定了有什么用?
外国的语文教学看似乱糟糟的,还有的学生的发言有种离经叛道的味道,在反动的言论都可以发表的国度,这种程度的言论表达是理所当然的。

当历史在前进,很多言论在正反之间不断转化。

即便是横向来说,很多观点在西方不受待见,在中国却大行其道。

我们的语文阅读不是要培养亦步亦趋的学生,而是要培养离开校园后都能在阅读中受益并能有自己的思想的学生。

有个教师在公开课后的评述中竟然发出了“阅读指导不成功”的概叹,我觉得她的指导不成功是必然的,是好事;如果成功了,那才真叫悲剧,表明学生都被她整成马克思所说的傻瓜了。

四,对价值观的把握。

对价值观的把握上,中国语文教师相当的保守。

中国语文教材是什么概念?那可都是典范的大师级作品。

你们认真读,做死的读就是了,不可能出现什么错误。

如果学生有什么质疑,那都是因为孩子式
的肤浅。

外国的语文教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理智。

以《灰姑娘的故事》为例,这么经典的童话,不应该受到质疑了吧,但还是被学生揪出了小尾巴:为什么过了十二点,其它东西都变回去了,而水晶鞋一直没变回去?估计中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会替作者圆谎。

而一个谎言是需要千万个谎言来支撑的,这种态度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破坏性不言而喻,还不如直接承认作者的疏忽来得实在。

五,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大多对学生学习心理把握比较保守,有不断降低难度,迁就学生认知局限的现象。

现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存在不敢让学生上梯子的“维稳”心理,生怕一放开就会使学生野马一样的乱闯,从而使自己很被动。

要不断的“堵口子”。

而一个明显的对比是,一个小学生随父母移民国外,被要求的作文题目就是用一万五千字介绍中国的文化。

一万五千字!中国的文化!如果把这两个要求放到中国,课堂估计马上就炸锅了。

中国师生对作文什么态度?90%的学生视之为寇仇。

80%的教师视之为负累。

每到作文课学生各种痛苦表情。

如果在写作文与围着操场跑十圈中选一项,估计学生都会对后者甘之如饴。

写个300字都是极限了,还“中国的文化”这么一个大到没边的题目?偏偏这个中国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父母完成了,还分章节加上了小题目。

真令人有南桔北枳之感。

只能说中国的作文教学生态出了大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教师不敢这样要求学生呢?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到了外国就可以这么勤奋呢,这又是一个可以值得我们中国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

六,公民意识的缺失。

很多教师看到有学生不认真学习,就骂:“不好好学习,长大你去当农民、去扫马路!去码头搬砖”。

而现实是,很多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到后来当了老板,而学习好的反过来拿着高学历简历来他们手下找工作。

于是所谓的文化人概叹斯文扫地。

笼罩语文教材的选材也是“高大上”思想严重。

教《卖炭翁》,多么的悲摧,《锄禾》多么的痛苦。

在封建社会,低层劳动者自然水深火热,但在现今如果还不具备起码的公民意识,还要区分劳动的贵贱,只能说中国语文教师的封建余毒还没有排尽。

而外国的教育理念要先进得多,大学教授回到家,
可能一头扎进了谷仓修车去了,市民去菜场买菜,还有可能遇到总理正挎着菜蓝子。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授一篇篇经典时,应该渗透公民意识,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上述所谓的怪现象才会见怪不怪。

因为在公民意识发达的社会,这没什么可以见怪的。

总之,中国的语文教育任重道远,因为大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的语文教育还在承受太多无法承受之痛,还在背负太多的质疑和指责。

放眼世界,批判式接收外来理念,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好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