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建设项目六盘水至六枝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QC小组活动课题名称:平箐一号隧道二衬质量控制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省六六高速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目录一、工程概况二、QC小组简介三、选题理由四、确定目标值的可行性论证五、具体实施步骤六、可能导致质量缺陷的原因分析七、制定对策及巩固措施七、实施对策及检查效果八、社会效益九、经济效益十、总结及今后打算一、工程概况二、平箐一号隧道位于水城县平箐村西南,进口位于茨冲火车站附近,进、出口附近均有公路,交通条件较好,采用电光照明,机械通风。
右线起点桩号:YK50+745,终点桩号:YK51+970;左线起点桩号ZK50+742,终点桩号为:ZK51+965,该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右幅全长为1225m,左幅全长为1223m,单个隧道净宽10.25m,净高5. 0m,隧道最大埋深182. 43米,六盘水端洞门型式均为削竹式,六枝端洞门型式均为削竹式。
三、隧道左线平面设计为941.169m直线接175.585m A-520的缓和曲线接106.246m R=1540m的圆曲线,纵面设坡率为0.5%、-1.7%的人字坡;右线平面设计为940.043m直线接177.785m A-530的缓和曲线接107.172m R=1580m 的圆曲线,纵面设坡率为0.5%、-1.7%的人字坡。
二次衬砌:对于隧道洞口加强段及洞身Ⅴ级围岩地段,由于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自稳时间段,洞室开挖跨度较大,二次衬砌按承担上部土压力覆土荷载计算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次衬砌要求紧跟掌子面。
对于Ⅳ、Ⅲ级围岩地段,由于该段围岩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稳定的承载拱,因此结构按承担部分土压力覆土荷载计算采用C25素混凝土结构。
在施工过程中仍注意初期支护的变形和稳定监控,根据监控数据合理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尽可能发挥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
平箐一号隧道衬砌支护参数二、QC 小组简介我项目部QC 小组成立于2013年4月1日,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总工、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等。
小组成立宗旨在于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总结隧道掘进中的各项施工工艺,做到计划实施、质量监督、信息反馈、体系审核、预防改正步步落到实处,严格按照PDCA 循环开展活动,创建一个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高水准施工管理小组。
隧道 名称衬砌 类型围岩 级别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C25模筑砼)锚杆(环ⅹ纵)钢筋网C20喷射砼)钢拱架平 菁 一 号 隧 道Sma Ⅴ 明洞拱、墙60 仰 拱60◆S-Va Ⅴ 加强段 L=350 100X60 ● ф6.5@20 双层 24cm (含仰拱) Ⅰ18@60 (含仰拱) 拱、墙45 仰 拱45◆ S-Vb Ⅴ 一般段 L=350 100X80 ● ф6.5@20 双层24cmⅠ18@80 (含仰拱)拱、墙45 仰 拱45◆ S -Ⅳa Ⅳ 加强段 L=300 120X100 □ф6.5@2020cm Ⅰ14@100拱、墙40 仰 拱40◇ S -Ⅳb Ⅳ 一般段 L=300 120X100 □ ф6.5@2518cm格栅钢架@100 拱、墙40 仰 拱40◇ S-Ⅳc Ⅴ (基岩强度≥50Mpa ) L=300 120X120 □ ф6.5@2518cm 格栅钢架@120拱、墙40◇ S -Ⅲa Ⅳ 加强段L=250 120X120 □ ф6.5@25 (拱部)10cm拱、墙35◇S -ⅢbⅢL=300 120X120 □ф6.5@2516cm 拱、墙40◇QC小组简介表(表一)三、选题理由1、平箐一号隧道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为业主、监理以及我公司关注的焦点,二衬施工在进行隧道附属工程施作之前暴露时间较长,所以二衬砼质量关系到我标段工程项目最终的验收结果、履约情况等,直接影响我司信誉度、行业评价、等级提升和影响力等。
2、隧道二衬砼质量控制是隧道质量控制的关键,在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中避免出现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砼错台、漏浆、蜂窝麻面等不良现象,我部积极成立QC活动小组,及时开展QC活动,以此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以指导后续二衬施工,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缺陷和经济损失。
四、确定目标值及可行性论证1、目标值(1)严格控制砼配合比,保证砼强度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外观色泽均匀一致、砼表面无蜂窝、麻面、气泡和漏捣现象,表面平整、光洁, 结构轮廓线条顺直美观,施工缝平顺无错台现象,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规范要求。
(2)通过本次QC的成果为后续施工提供优良指导和优化施工。
(3)检测后,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可行性论证(1)我部施工技术力量雄厚,施工现场具备高工、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等多方面人才,在工料机的安排和管理上自成一格,理论基础扎实,现场施工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在长期的合作中已形成了较强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对于现场控制和管理独树一帜。
(2)参与QC小组的施工班组素质高,操作人员责任心强,参加QC小组活动的热情高。
同时制定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
(3)QC小组成员在质量控制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实施方案措施编制详细、科学、合理且已经多方面的论证和评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现场采取动态管理和细化控制,设置监测装置,随时反馈各局部信息,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防患于未然。
(5)隧道班组具备优良齐全的机械设备,能够充分保障现场施工。
(6)安全和质量风险已全面考虑和排查,针对性编制应急预案,控制风险。
此外,本次小组活动制订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并对小组各成员的岗位实行责任制,将各个成员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评。
若现场严格控制,将二衬施工质量控制在规范许可的低限要求内是可行的。
通过以上的可行性分析,QC小组认为将目标设定为“合格率达到95%以上”是切实可行的。
五、实施步骤(循环施作、反复检查)1、二衬砼施工机械准备(1)为了使平箐一号隧道二衬外观质量尽可能满足优质工程要求,在使用整体式二衬台车和高频附着式振动器前,小组仔细研究了整体式二衬台车的操作方法和该振动器的使用说明,以便使整体式二衬台车能灵活操作、高频附着式振动器(以下简称振动器)性能可以达到充分利用的要求。
(2)该台车采用整体式钢模,液压系统调节。
其中标高用顶升油缸调节,拱顶轴线用平移油缸调节,侧模由侧模油缸调节,另外还有32个螺旋支撑对台车钢模进行加固。
(3)振动器激振频率高(9000r/min)激振力11.7KN,振幅小(空载振幅0.8mm ),传递效率高。
振动器通过附着钢板与台车模板连接,附着钢板在模板上布置与焊接非常重要。
在参照厂家的建议方案结合二衬台车的结构特点而布置。
每一个振动器在焊接定位后均进行运行调试,以满足施工要求。
2、二衬施工理论工作准备(1)熟悉掌握整体式二衬台车操作规范(2)严格掌握振动器起动、停止的方法与间隔时间(3)砼原材检测、砼配比、砼坍落度规范控制、灵活调整等(4)现场施工相关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交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方法具备理性和感性认知。
二衬砼质量序号项目频数频率累计频率1砼接缝不平顺2032.332.3 2砼表面光泽度较差1016.148.4 3模板边角泛砂1016.164.5 4拱顶有“水印”现象1016.180.6 5砼表面有蜂窝、气泡现象1219.41003、施工中注意事项(1)符合规范要求和现场施工需求的砼供应充分,保证连续式施工;(2)衬砌台车安装、校核精密,随时观测和纠偏;(3)拆模(退台车)及后期养护按规范施作。
六、造成质量缺陷的原因分析1、塌落度过大:二衬砼的塌落度过大会使衬砌拱顶外观出现”水印”,拱墙无光泽,气泡产生,并为泛砂埋下隐患.对此小组进行了10次检查,其中3次塌落度过大。
2、操作不熟练:操作人员对砼的知识不熟悉,就很难控制砼的外观质量,小组成员对所有二衬工人进行考核,结果发现有4人对砼的有关知识不熟悉。
3、台车模板与小边墙未密贴:台车模板与小边墙未密贴导致砼接缝不平顺的出现。
小组对是否密贴进行了10次检查,就有3次出现未密贴现象。
4、模板缝隙未塞严:模板缝隙一般存在于模板的边缘,倘若塞缝不密实砼因漏浆表面极有可能出现泛砂现象。
5、结论通过要因论证及要因确认,我们确定了操作不熟练、塌落度过大、台车模板与小边墙未密贴、模板缝隙未塞严等4项为二衬砼的外观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七、制定对策针对以上的4项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现场实际,我QC小组制定了对应的措施方案。
措施方案一: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交底,通过集训班和师带徒两种形式使二衬作业班组熟悉砼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常识;措施方案二:实验人员现场监督,以实验为依据,以砼的设计强度为砝码,严格控制二衬砼的塌落度,消除拱顶”水印”,切实把好二衬砼的外观质量;措施方案三:在隧道的曲线段严格控制小边墙的轴线位置,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隧道整体式模板台车的长度浇筑小边墙(即10m一板),以消除由于曲线而造成的不平顺;措施方案四:模板边缘的缝隙采用土工布塞严,并用双面胶密封,防止漏浆、错台。
6. 确认效果通过本次QC课题攻关和上述措施方案的实施,平箐一号隧道的二次衬砌外观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颜色均匀一致,模板边角仅有轻微泛砂,砼接缝不平顺问题已基本解决,平整度达到了规范要求,拱顶”水印”也很少出现,各项外观指标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组将后面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在循环检查中进一步进行论证改进。
六、循环检查1.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排列图2.结论从图表可见,循环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模二衬之间砼有错台现象和结构轮廓线条不顺直美观重点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3. 原因分析经过小组几次认真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台车加固不到位、台车模板与上档二衬端头未密贴、砼浇筑之前未全面进行检查等三项为二衬砼的外观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以上的三项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现场实际,我QC小组制定了对应的措施方案。
4. 制定应对措施方案措施方案一:加强监督管理,台车就位后,必须对台车模板的加固、拱顶的标高和轴线位置、台车模板与上档二衬端头是否密贴进行全面检查;措施方案二: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措施方案三:每次脱模后的台车模板必须仔细打磨光滑,并且脱模剂要涂刷均匀。
5. 处理效果通过本次QC课题攻关和上述措施方案的实施,下细腰隧道的二次衬砌外观质量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砼外观色泽均匀一致,表面平整、光洁,结构轮廓线条顺直美观,砼表面错台最大已控制在5mm以内,各项外观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的,并且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七. 成果巩固措施8.1将既有施工方法进行完善后整理成册,发给所有施工人员。
8.2对一些关健工序,定人定岗,不得随意调换,确保熟练操作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