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6、黄色新闻“黄色新闻”得名于19-20世纪之交纽约《星期日世界报》漫画专栏《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孩子”。
这里的“黄色”,并不等于色情。
而且最初的黄色新闻并没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耸人听闻著称。
后来的黄色新闻则不仅限于色情一隅。
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策动社会运动。
一般也认为,黄色新闻是现代小型报的前身。
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派,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另一个公共领域”。
7、竖三民指于右任从1909年起陆续创办的三份革命派报纸:《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909年5月,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办《民呼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因激烈抨击清政府被迫停刊。
后不久,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因激烈反日引起日方不满,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查封了《民吁日报》。
一年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立报》。
因三张报纸出版时间连续且都以“民”字开头,人们遂将这三张报纸称为“竖三民”。
8、红色中华社红色中华社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
土地革命时期的1931年1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在瑞金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
1937年改名《新中华报》,即新华通讯社。
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二、简答(4题,每题10分)200字1、简要陈述拿破仑对新闻业的贡献P64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799-1814)。
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成为第一执政(以后变成终身第一执政、帝国皇帝)。
他于1800年1月颁布法令,一下子取缔了60家报刊,并规定巴黎只准保留13家,重新建立出版许可制。
至此,大革命的取得的新闻出版自由,从法律上被完全否定,退回到了封建王朝时期。
1805年起,各报编辑部内设立新闻检查官。
1810年8月政府又作出规定,每省只准出版一种报纸(1807年大查封之后外省还有报纸170家)。
1811年时巴黎只剩下4家报纸,全部被收归国有。
拿破仑新闻政策的出发点,如他1805年所说:“大革命的时代业已终结。
在法国,只能存在独一无二的党派,我决不容忍报纸说出或做出有损于朕利益的事情来。
”因此,在报道新闻方面他主张:“每当传来一个对政府不利的消息时,那么直至它在为众人所周知、人们信而不谈之前,切莫将这一消息公布于众。
”2、简述黄色新闻纸在美国的兴起与衰落黄色新闻纸得名源于19――20世纪之交纽约漫画“黄孩子”,进而引发普利策与赫斯特执争。
这里的“黄色”,并不等于色情,主要指耸人听闻,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策动社会运动。
1895年,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
1899年至1900年,怂恿并挑起美西战争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
在《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带来了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
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
1901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新闻报》。
赫特斯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新闻报》销量大跌。
1906年,赫特斯不得不将《新闻报》解散,黄色新闻逐渐衰落。
黄色报纸兴衰的意义在于使严肃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流逐渐明朗。
3、简述19世纪末《申报》的商业化举措1872年,《申报》首创刊载言论、文学作品,雇用报童街头售报,出版“聚珍版丛书”,创办《瀛寰锁记》月刊,是为我国最早的文艺杂志。
另外,还在外土阜聘请当地人建立分销处,在全国各地首创聘请驻站记者,出版中国最早的白话报《民报》,创办《寰瀛画报》,是为中国最早的知识和消遣画报,创办《点石斋画报》,是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画报,出版第一张中文报纸号外。
4、简要陈述印度新闻传播业的特点印度新闻传播由于种族繁多、缺乏能够流通全国的共同语言,而受到较大限制,这是印度产生现代新闻业最为直接的障碍,但是区域小媒介发展较快。
由于特殊的国情,在印度,阅读报刊一向被看作是社会上层的事情,报刊读者的人数长期以来占人口比例是很小的。
唯一能够在全印度流通的只有英文报刊,但即使是全国性引文报纸,发行量也十分有限。
印度的权利中心在北方,北方将印地语的最多,因而形成两种竞争:印地文报刊与英文报刊间的竞争,印地文报刊与其它印度文字报刊的竞争。
印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局面后,新闻自由的政策较为平稳,主要矛盾已经是各个财团控制的媒介集团与大量分散的小报刊之间争夺市场。
5、简要列举具有代表性的5个苏联时期的报刊及其所属部门《消息报》——隶属最高苏维埃;《真理报》——隶属苏共中央委员会;《共青团真理报》——隶属苏联共青团中央;《劳动报》——隶属苏联总工会;《十月》——苏联作协机关刊物。
6、二战前后日本传媒法西斯化的主要手段大规模的思想和人员整肃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各种出版物(包括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和取缔,主要是禁止那些可能不利于军部直接统治的新闻报道和言论。
军队要求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国策”与“国论”必须完全一致,进一步钳制媒介。
国体明征运动和精神统治1935年日本政府发起“国体明征运动”,“明征”即“明确”之意,目的是彻底消除明治维新时期传入的自由民主思想,完全回归到神权天皇制绝对主义的“国权论”。
1938年发动“国家总动员运动”,全面实行经济统治、国民统治和精神统治。
政党被完全禁止,议员不属于政党,而被纳入“大政翼赞会”会议局领导。
该会对所有的施政演说、军事战况报告、致出征将士的感谢决议和答前线电,都以热烈掌声通过。
原有的各种社会团体解散,按职业、年龄、性别分别被纳入官方直接控制的全国性单一社团,如大日本言论报国会等。
情报局对新闻传播的法西斯统治1932年,为控制舆论而成立了尚没有列入编制的情报委员会,由外务、陆军、文部、内务、邮政等省派出委员和干事,统一协调对舆论的控制。
1037年,该机构列入编制,名为内阁情报部,直属首相。
1940年内阁各省和军队各兵种的情报部门合并为统一的新设“情报局”,对所有涉及传播的载体,包括报刊、广播、通讯社、电话、电影、戏剧、曲艺、绘画、唱片等等实行直接控制。
战争失败前夕,政府指定成立的新闻界自主统治的御用团体“日本新闻会”也被解散,改由情报局直接向报刊发出具体指令。
这个机构凌驾于与传播业相关的各个部门之上,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钳制舆论的法规,以及广播、电影方面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和“纲要”。
国家直接监管广播业1926年,政府发出指示将东京广播电台、大阪广播电台和名古屋广播电台三家合并为社团法人日本广播协会,实际上成为政府直接掌握的垄断事业。
1928年,建立全国广播网和社里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政府对所有消息和演讲以及讲演人选都进行严格审查。
1934年,进行广播协会改组,现役军人主持的煽动战争和进行法西斯教育的节目越来越多。
合并通讯社,全面控制报刊的新闻源1935年,政府着手合并通讯社。
经过反复协调,最终于1936年11月在“联合新闻社”和“电通”两大通讯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团法人同盟通讯社。
该社实际上完全由军部控制,其他通讯社以加盟的形式归到该社名下,凡新闻传播之电报,不论发稿还是受稿,只授权与该社。
同盟社还直接负责对外国际广播,逐渐扩大到使用24种语言全天候广播,宣传广度和强度毫不逊色于德国法西斯。
报刊大合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五天,政府即颁布新闻业令,宣布首相和内阁有权对新闻业的合并经营、转让和废止做出决定,违抗者将进行处置。
除了几家全国性大报外,其他报纸一律按照一县一报的原则实行合并。
杂志也没逃过大合并的命运。
九·一八事变后,遭到查禁的社会主义的杂志每年都有几十种。
1941年和1942年又进行了两次整顿与合并。
7、简述“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出处与历史意涵出处:新记《大公报》于1926年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创刊号宣布“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历史意涵:在强大的政治、军事集权的政治氛围中,该报企图走出一条中国人办商业日报的道路。
该报的“三驾马车”(新记公司)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各自发挥专长使报纸迅速获得公誉。
该报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退出天津、上海后,在武汉、重庆、桂林、香港在各地建立分馆。
1941年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荣誉奖章。
8、简述1953年《广西农民报》事件及其影响事件:①1953年,广西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发布了一篇揭发某县书记错误的调查报告和批评地委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