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畜禽标识(动物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为基础,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移动智能识读设备(计算机、手机等),在免疫注射、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大环节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分析处理和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查询、输出等一系列功能操作,从而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监管的动物防疫信息系统。

该系统早已在国际上普遍运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动物免疫标识(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免疫档案)是它的低级系统或过渡系统,只要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升级就可达到疫病可追溯体系要求。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2年以来实施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推动我国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作出了阶段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但由于动物免疫证明由饲养者保存、免疫档案由村动物防疫员或乡镇动物防疫组织保存,造成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工作不能紧密结合。

推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动物免疫、检疫、监督工作情况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从而提高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和防疫工作透明度,进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落实《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措施。

《畜牧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

”《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都要求在发生动物疫情时,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在发现禁止销售的农产品时,要查明责任人。

因此,无论是从动物防疫的角度还是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都要求建立可追溯体系。

农业部发布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也作了全面规定。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强调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实践。

对动物疫病实施追溯是动物防疫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动物防疫工作者的一贯追求。

由于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存在动物免疫证明、免疫档案填写、保存、使用不规范等难题,造成上下级以及同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之间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监督工作脱节。

为了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畜牧法》设定了畜禽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

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

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农业部根据《畜牧法》有关规定制定发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作了全面规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指出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要求,从2007年3月1日起,不得继续对牲畜加施免疫耳标,应按规定加施该《通知》确定的牲畜耳标,两种标识在流通环节同等有效。

从7月1日起,只允许佩戴牲畜耳标的牲畜进入流通环节,已佩戴免疫耳标的牲畜禁止进入流通环节。

从2008年1月1日起,所有牲畜均应按规定加施牲畜耳标,并凭此进入流通等环节。

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

畜禽标识(农业部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二维码牲畜耳标,以下简称牲畜耳标)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信息载体,牲畜耳标与免疫耳标相比,前者采用了二维码技术,除了用于标识牲畜个体身份以外,又提供了快速的信息采集方式。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牲畜耳标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编码体系,可以满足对养殖档案长期保存的要求。

牲畜耳标的核心部分是二维码和编码。

二维码是采用加密技术的行业专用码,具有贮存、防伪等多种功能;编码由1位牲畜种类编码(猪、牛、羊分别为1、2、3)+6位县级区划编码+8位标识顺序流水号共计15位数字组成。

农业部制定下发的《牲畜耳标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生产系统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管理规范》和《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对牲畜耳标标准、申购、生产、供应、发放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申请。

县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牲畜耳标的需求种类、数量制定订购计划,通过互联网申请计划所需牲畜耳标的种类和数量。

审核。

市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上网查看并对县级管理机构的申请任务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上级管理机构审批的参考意见。

审批。

省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参考市级管理机构提交的审核意见对县级管理机构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批,审批时指定生产厂商。

生成。

中央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定期查看申请和审批情况,核准符合生产标准的任务。

如果核准通过,由系统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

如果核准未通过,则不能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

下载。

系统设定了牲畜耳标生产任务下载的权限和参数,使牲畜耳标生产厂商可以从中央服务器下载牲畜耳标数据。

生产。

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统一招标订购,并将订购计划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本省的耳标订购计划通过耳标订购网报给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通过网络将耳标生产计划通知耳标生产企业。

供应。

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供应,逐级发放。

散养户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代领取耳标,规模饲养场由场方防疫员领取耳标。

贮存。

牲畜耳标应贮存在通风、阴凉、干燥、无化学品及有毒物品等污染物的库房内。

使用。

新出生牲畜,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在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

首次在左耳中部加施,需要再次加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重新加施,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编码。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牲畜耳标。

没有加施牲畜耳标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牲畜经屠宰检疫合格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产品检疫标志中注明牲畜耳标编码。

回收。

猪、牛、羊加施的牲畜耳标在屠宰环节由屠宰企业剪断收回,交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回收的耳标不得重复使用。

销毁。

回收的耳标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组织销毁,并作好销毁记录。

检查。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牲畜饲养、出售、运输、屠宰环节牲畜耳标的监督检查。

记录。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订购、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回收、销毁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

在动物疫病追溯体系中,采用移动智能识读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实时将动物饲养、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个环节的防疫、检疫和监督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中央数据库。

动物饲养。

由防疫员为初生牲畜佩带耳标、进行免疫,扫描耳标二维码信息,录入免疫等信息,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将免疫信息存入IC卡中,通过网络将免疫信息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产地检疫。

由产地检疫员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耳标二维码,在线查询免疫情况。

检疫合格的,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出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运输监督。

由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人员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牲畜耳标二维码或者电子检疫证上的二维码,可以查验证物是否相符以及鉴别电子检疫证的真伪,也可以通过在线查询。

监督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屠宰检疫。

由驻厂检疫员通过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上的二维码进行信息查验和宰前检疫工作。

动物产品经检疫合格出厂前,开具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在追溯体系中的屠宰环节,在同步检疫线上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读取牲畜耳标二维码信息,并进行从牲畜耳标编码向标准商品编码的转换和信息绑定工作。

从动物胴体转移来的绑定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

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体系提供的查询窗口(互联网、手机、移动智能识读器)查询牲畜从出生到屠宰,从饲养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实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牲畜耳标管理。

对牲畜耳标的管理在前文第三部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之“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根据《畜牧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符合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按照备案程序,到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

畜禽养殖代码由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备案顺序统一编号,每个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只有一个养殖代码。

畜禽养殖代码由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和4位顺序号组成。

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养殖代码,同时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畜禽养殖场及种畜个体养殖档案的建立。

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饲养种畜要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

种畜调运时应将个体养殖档案作为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前置条件之一,严格查验,同时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地,并随同调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