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58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畜牧业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较快发展,禽畜流动量加大,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时有发生,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2013年4月份爆发的H7N9禽流感给整个家禽业造成超过600亿元损失。

动物疫病已成为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些年,尽管国家加强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但动物防疫手段、设施、队伍还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防疫意识不强。

我国畜牧业仍以分散养殖为主,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养殖过程中人与畜禽接触频繁,对畜禽隔离不严或基本不隔离,给动物免疫带来很大难度。

忽视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不规范。

不少养殖户存在“治重于防”思想,将疫病防治工作重点放在发病后的处理和治疗上,未采取措施从根源上控制疫病的发生。

2、重视免疫接种,忽视免疫监测。

多数养殖户往往重免疫接种、轻免疫监测,对免疫后的畜禽基本不进行免疫监测。

由于疫苗失效、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疫病未能有效预防,常见养殖户疫苗没少用、消毒经常搞,但动物疫病特别是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仍时有发生。

3.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客观存在。

很多乡镇虽有保存疫苗的冰柜,但在从区局领取疫苗到存放进冰柜环节缺乏冷链设备,可能导致部分疫苗因此失效。

疫苗从乡兽医站发放给村级防疫员后,更难满足保管条件。

4.疫苗来源和使用不规范。

一是免疫程序较乱。

很多养殖场户仅通过兽药经营户学习免疫程序,缺乏规范指导。

部分养殖户在免疫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而随意减少疫苗用量,或是缺乏免疫专业训练,在操作中随意加大药剂用量。

二是疫苗来源杂乱。

疫苗或从兽药饲料门市购买,或是供种厂家附赠,是否来自定点生产厂家,其运输、保存是否按要求冷藏保存与运输都不清楚。

三是在实施畜禽免疫的过程中,接种疫苗未能有效刺激畜禽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没有起到预防疫病作用。

5.应激损失补偿机制不健全。

一些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抢救费、副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运行维护费等还没有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

必要经费缺乏,制约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6.动物防疫队伍中存在问题。

各地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已结束,基层完善了县级畜牧兽医,建立了镇级畜牧兽医机构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但原来一个单位分成2~3
个,致使骨干技术力量分散,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加之编制有限,不能及时吸纳年轻的技术人才。

目前,不少基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人手不足,技术力量不强,国家规定强制的免疫抗体检测不能常年开展,能开展病原学检测的单位更少,导致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仪器设备不能物尽其用,不利于产地检疫、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另外,村级防疫员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村级防疫员年龄偏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倡导科学饲养管理,保证畜禽健康。

转变养殖方式,改变传统的分散饲养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养殖程度,实现生态健康养殖,这是实现动物疫病防控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议建立严格的饲养管理体系,确保畜禽营养需要,加强消毒、隔离、疫病净化,减少养殖污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转变防疫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健康养殖理念。

重视免疫检测,切实做好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良好氛围。

2.加快疫苗冷链设施配置的进度,提高畜禽疫病防控工作的质量。

建议县政府和乡镇政府划拨资金给乡镇畜牧兽医站和防疫员购置冰箱、冰柜、保温包以满足疫苗储存需要。

实行质量监管目标,建立规模养殖备案和养殖档案管理体系,从养殖环节控制质量,形成企业自主检测和官方监督检测防控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落实好强制免疫政策。

一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不断摸索完善。

二是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保证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合格率达到80%以上。

省、市防疫部门对县、区的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每季度抽查、抽检一次并进行通报;各县区应健全供应网络和冷链体系建设,统一订购,逐级计划供应,适时应用。

3.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素质,强化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乡兽医与村级防疫员是基层畜禽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技术骨干,要结合春秋两面防工作,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和人畜共患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和掌握动物防疫、疫情观察等相关技能,提高对重大动物疫情快速处置与防控能力。

充分发挥县区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的核心作用,保证疫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完善疫禽的监测和扑杀制度,强化人畜共患病的疫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4.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探索合理的应急补偿机制。

各级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划出部分资金作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费专户储存,主要用于免疫反应动物治疗、死亡补偿、消毒药品、防疫防护器械、技术培训、防疫补贴及工作经费等,每年按时足额拨付。

探索建立合理的应急补偿机制,打消养殖户的顾虑。

来源:中国政协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