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

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 “我”更多的思考。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

高考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
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一)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015〃江苏高考)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 作用。(2012〃湖北高考) 3、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指出文章的线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①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 ②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
③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专题专项检测》P263)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2.(线索作用分析题)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 解析:
“烛台”在全文起线索的作用,“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 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 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 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2012〃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大纲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直接式提问) (2)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间接式提问)
(二)行文思路分析方法

1.划分层次法——弄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先根据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总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 划分出层次。适合解答直接式问法的行文思路题。


2.寻找线索法——弄清线索归属类型,思路一目了然
散文常见线索类型: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⑥以空间变化为线索;⑦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本文既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情感线索就是“我的心 理变化”。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 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 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 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 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题型三、句段作用分析题
这种题型,看似考查局部,实则是以句段为切入点, 考查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

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看它与全文在 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构间的总 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


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一) 常见设问方式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16〃天津高考) 2.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2015〃湖北高考) 3.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 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5〃重庆高考) 4.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整体结构上
×××。



[例一]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内容略,见《三维设计》P213)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解题指导] 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行文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


(二)中间句段作用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 ——照应开头的作用; ——呼应结尾的作用; ——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 ——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 有关的事情,那么,它的作用一般是:

从第13段来看,作者将迷路又找到路的过程比喻为游子回归母语环境的感 受,强调的是一种“返归家园”的安全感。“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在 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引出下文的议论。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
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例二] (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内容略,见《三维设计》P214)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解题指导] 首先要找出线索。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气味”通篇 出现,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其次要指出线索的作用。 (结构作用)围绕线索,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 (内容作用)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 表现了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的思想。 [参考答案] (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结构作 用);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 态的思想(内容作用)。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 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 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纯属臆测, 无中生有。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专题专项检测》P263) 生死之间 雷抒雁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C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 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内容上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照应前文; 结构上——也是承上启下。

(三)结尾句段作用
1.首尾呼应(照应),结构严谨; 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 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一)常见设问方式

1、间接式提问
(2015〃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3〃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
发展脉络。

2、直接式提问

3.分析材料关系法
材料关系 相承关系 承接 递进 具体特点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 文的层层相递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相并关系 相属关系
并列
对照 总分
弄清了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弄清了行文思路。
(三)行文思路题的答题模板

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
句段作用归纳


(一)开头句段作用
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暗示下 文;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开篇点题 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题目,总起全文,点明题旨。 关照下文
奠定基调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引人入胜 或发人深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思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 景物开篇, 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可能有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 烘托渲染 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作用。
达标练习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专题专项检测》P263)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1.(句段作用分析题)试分析文章结尾第⑫⑬两段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⑫⑬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 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 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
(二)线索作用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找出线索



1.熟知线索类型 线索的常见类型: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情感变化、时间变化、 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 2.“四看”定线索 (1)看标题确定线索,因为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2)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 ”或“空间线索”; (3)看“物”确定线索,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 (4)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确定线索,因为蕴藏其中的“情”往往就 是散文的线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