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学习目标】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角度:①结构②内容、主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正反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总领全文;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内容主旨: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 ~4题。
比邻而居王安忆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4分)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可以预约的雪林清玄①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②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③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④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芒花。
⑤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⑥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⑦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⑧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⑨约我看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⑩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⑪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⑫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⑬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⑭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
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⑮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⑯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⑰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⑱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⑲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⑳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
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尚未看到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5、作者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那么什么是不可预约的?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悟出了什么道理?7、“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这句话如何理解?8、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变”和“常”,联系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
♥9、请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阅读文章,完成10—14题。
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
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
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
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