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吸附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吸附剂通常都是循环使用的,为了使吸附分离法经济有效的实现,除了吸附剂要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以外,吸附剂的再生方法也具有关键意义。
吸附剂的再生程度决定了产品的纯度,也影响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吸附剂的再生时间决定了吸附循环周期的长短,也决定了吸附剂用量的多少。
因此选择合适的再生方法,对吸附分离法工业化起着重要作用。
从描述吸附平衡的吸附等温曲线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质的分压(浓度)的上升而增大;在同一吸附质分压(浓度)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也就是是说加压降温有利于吸附质的吸附,降压加温有利于吸附质的解吸或吸附剂的再生。
按照吸附剂的再生方法,通常将吸附分离循环过程分为两类:变温吸附和变压吸附变温吸附.(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缩写为TSA)就是在较低温度(常温或更低)下进行吸附,在较高温度下使吸附的组分解吸出来,使吸附剂再生,循环使用,即变温吸附是在两条不同的等温吸附线之间上下移动进行着吸附和解吸过程。
变温吸附通常适用于原料气中杂质组分含量低、产品回收率要求较高或难解吸杂质组分的分离过程。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缩写为PSA)就是在较高压力下进行吸附,在较低压力(甚至真空状态)下使吸附的组分解吸出来,使吸附剂再生,得以循环使用。
由于变压吸附循环周期一般较短,吸附热来不及散失可供解吸用,吸附热和解吸热引起的床层温度变化很小,可以近似看作等温过程。
工业变压吸附分离过程中,采用哪种再生方法是根据被分离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产品纯度和收率要求、吸附剂的特性以及操作条件等来选择的,通常是几种再生方法配合实施。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再生,再生结束时吸附床内吸附质的残留量不会等于零,即吸附床内吸附剂不可能彻底再生,而只能将吸附床内吸附质的残留量降低至最小。
2.1 吸附的概念变压吸附(PSA)技术是近30 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
1942年德国发表了第一篇无热吸附净化空气的专利文献。
60年代初,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次实现了变压吸附四床工艺技术的工业化。
由于变压吸附技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灵活、环境污染小、原料气源适应范围宽,因此,进入70年代后,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轻工及环保等领域。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
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
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
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
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2.2 吸附剂工业PSA-H2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特殊吸附材料,如CO专用吸附剂和碳分子筛等。
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
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
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
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与(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之比。
分离系数越大,分离越容易。
一般而言,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剂分离系数不宜小于3。
另外,在工业变压吸附过程中还应考虑吸附与解吸间的矛盾。
一般而言,吸附越容易则解吸越困难。
如对于C5、C6等强吸附质,就应选择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的吸附剂如硅胶等,以使吸附容量适当而解吸较容易;而对于N2、O2、CO等弱吸附质,就应选择吸附能力相对较强的吸附剂如分子筛等,以使吸附容量更大、分离系数更高。
此外,在吸附过程中,由于吸附床内压力是周期性变化的,吸附剂要经受气流的频繁冲刷,因而吸附剂还应有足够的强度和抗磨性。
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常用的几种吸附剂中,活性氧化铝类属于对水有强亲和力的固体,一般采用三水合铝或三水铝矿的热脱水或热活化法制备,主要用于气体的干燥。
硅胶类吸附剂属于一种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它是胶态二氧化硅球形粒子的刚性连续网络,一般是由硅酸钠溶液和无机酸混合来制备的,硅胶不仅对水有极强的亲和力,而且对烃类和CO2等组分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活性炭类吸附剂的特点是:其表面所具有的氧化物基团和无机物杂质使表面性质表现为弱极性或无极性,加上活性炭所具有的特别大的内表面积,使得活性炭成为一种能大量吸附多种弱极性和非极性有机分子的广谱耐水型吸附剂。
沸石分子筛类吸附剂是一种含碱土元素的结晶态偏硅铝酸盐,属于强极性吸附剂,有着非常一致的孔径结构和极强的吸附选择性,对CO、CH4、N2、Ar、O2等均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NA-CO专用吸附剂是由我公司和南京化工大学共同开发的一种专门用于吸附CO的吸附剂,其特点是通过在吸附剂载体上加入贵金属,使其对CO具有特别的选择性和吸附精度,从而大大提高CO的分离效果。
碳分子筛是一种以碳为原料,经特殊的碳沉积工艺加工而成的专门用于提纯空气中的氮气的专用吸附剂,使其孔径分布非常集中,只比氧分子直径略大,因此非常有利于对空气中氮氧的分离。
对于组成复杂的气源,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多种吸附剂,按吸附性能依次分层装填组成复合吸附床,才能达到分离所需产品组分的目的。
2.3 吸附平衡:吸附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剂与吸附质充分接触,最后吸附质在两相中的分布达到平衡的过程,吸附分离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平衡吸附过程。
在实际的吸附过程中,吸附质分子会不断地碰撞吸附剂表面并被吸附剂表面的分子引力束缚在吸附相中;同时吸附相中的吸附质分子又会不断地从吸附剂分子或其它吸附质分子得到能量,从而克服分子引力离开吸附相;当一定时间内进入吸附相的分子数和离开吸附相的分子数相等时,吸附过程就达到了平衡。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对于相同的吸附剂和吸附质,该动态平衡吸附量是一个定值。
在压力高时,由于单位时间内撞击到吸附剂表面的气体分子数多,因而压力越高动态平衡吸附容量也就越大;在温度高时,由于气体分子的动能大,能被吸附剂表面分子引力束缚的分子就少,因而温度越高平衡吸附容量也就越小。
我们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来描述这一关系,吸附等温线就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测定出各气体组份在吸附剂上的平衡吸附量,将不同压力下得到的平衡吸附量用曲线连接而成的曲线。
下面给出的是吸附剂HXBC-15B对不同的气体组分在38℃下的吸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剂对不同的气体组分的吸附容量是不同的,变压吸附氢提纯技术正是利用吸附剂的这一特性,大量吸附强吸附组分而很少吸附弱吸附组分,从而使强吸附组分和弱吸附组分得以分离。
不同气体组分38℃下在活性炭类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图: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示意图:从上图的B→C和A→D可以看出:在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减小。
实际上,变温吸附过程正是利用上图中吸附剂在A-D段的特性来实现吸附与解吸的。
吸附剂在常温(即A点)下大量吸附原料气中的某些杂质组分,然后升高温度(到D点)使杂质得以解吸。
从上图的B→A可以看出:在温度一定时,随着杂质分压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变压吸附过程正是利用吸附剂在A-B段的特性来实现吸附与解吸的。
吸附剂在常温高压(即A点)下大量吸附原料气中除的某些杂质组分,然后降低杂质的分压(到B点)使杂质得以解吸。
吸附剂的这一特性也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来描述:(Ai:吸附质i的平衡吸附量,K1、K2:吸附常数,P:吸附压力,Xi:吸附质i的摩尔组成)。
在通常的工业变压吸附过程中,由于吸附--解吸循环的周期短(一般只有数分钟),吸附热来不及散失,恰好可供解吸之用,所以吸附热和解吸热引起的吸附床温度变化一般不大,吸附过程可近似看做等温过程,其特性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依据气源的组成、压力及产品要求的不同来选择PSA、TSA或PSA+TSA工艺。
变温吸附(TSA)法的循环周期长、投资较大,但再生彻底,通常用于微量杂质或难解吸杂质的脱除;变压吸附(PSA)的循环周期短,吸附剂利用率高,吸附剂用量相对较少,不需要外加换热设备,被广泛用于大气量多组分气体的分离与纯化。
在变压吸附(PSA)工艺中,通常吸附剂床层压力即使降至常压,被吸附的组分也不能完全解吸,因此根据降压解吸方式的不同有可分为两种工艺:一种是用产品气或其他不易吸附的组分对床层进行“冲洗”,使被吸附组分的分压大大降低,将较难解吸的杂质冲洗出来,其优点是在常压下即可完成,不再增加任何设备,但缺点是会损失产品气体,降低产品气的收率。
另一种是利用抽真空的办法降低被吸附组分的分压,使吸附的组分在负压下解吸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真空变压吸附(V acuum Pressure Swing Absorption,缩写为VPSA)。
VPSA工艺的优点是再生效果好,产品收率高,但缺点是需要增加真空泵。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究竟采用以上何种工艺,主要视原料气的组成性质、原料气压力、流量、产品的要求以及工厂的资金和场地等情况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