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学阶段测试题一、判断题:(40分)1. 金属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在各种加工中所表现出的性能。
()2. 金属的力学性能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显示的弹性和非弹性反应相关或涉及应力~应变关系的性能()3. 拉伸试验时,式样的伸长量与拉伸力总成正比。
()4. 屈服现象是指拉伸过程中拉伸力达到FS时,拉伸力不增加,变形量却继续增加的现象。
()5. 工程材料的屈强比(σs/σb)越小,零件可靠性越高,因此屈强比越小越好()6. 拉伸试样上标距的伸长量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断后伸长率,用符号Ψ表示。
()7. 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8. 洛氏硬度HRC测量方便,能直接从刻度盘上读数,生产中常用于测量退火钢、铸铁和有色金属件()9. 维氏硬度试验因试验力小,压痕浅,轮廓清晰,数值准确,试验力选择范围大,所以可测量从很软到很硬材料的硬度,且硬度值能直接进行比较。
()10. 一般来说,硬度高的金属材料耐磨性也好。
()11. 韧性是指金属在断裂前吸收变形能量的能力。
()12. 机械零件所受的应力小于屈服点时,是不可能发生断裂的。
()13. 金属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人、物理性能和铸造性能。
()14. 金属的力学性能主要有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和疲劳强度等。
()15. 拉伸试验中拉伸力和伸长量关系曲线称为力~伸长曲线,又称拉伸曲线()16. 常用的强度判断依据是屈服点和抗压强度. ( )17. 材料的塑性判据是断面伸长率和断后收缩率。
()18. 金属的工艺性能有铸造型、锻压性、焊接性、热处理工艺性、切削加工性等。
()19. 硬度试验测量简便,属非破坏性试验,且能反映其他力学性能,因此是生产中最常用的力学性能测量值。
()20. 合理设计零件结构、降低表面粗糙度、进行喷丸处理、表面热处理等,可以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
()21. 铁碳合金状态图是表示实际生产条件下,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在不同温度时具有的状态或组织的图形。
()22. 在简化的Fe~Fe3C状态图的横坐标上,左端原点Wc=0,即纯铁;右端点Wc=6.69%,即Fe3C。
横坐标上任何一点,均代表一种成分的铁碳合金。
()23. 热处理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很广,汽车、拖拉机中70%~80%的零件要进行热处理。
()24.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5. 热处理按目的与作用不同,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26. 钢的碳质量分数越高,其淬火加热温度越高。
()27.冷却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
成分相同的钢,奥氏体化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冷却,将获得不同的力学性能。
28. 完全退火可用于过共析钢,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29. 用65钢制成沙发弹簧,使用不久就失去弹性,是因为没有进行淬火、高温回火。
()30. 渗碳通常采用Wc=0.15%~20%的低碳钢或合金渗碳钢,渗碳后表层的Wc可达0.85%~1.05%。
()31. 渗氮层深度一般可达0.1~0.6mm,应用最广的渗氮用钢是38CrMoAl.( )32. 热处理按目的与作用不同,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类。
()33. 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冷却速度较快,得到组织晶粒较细,强度和硬度也较高。
()34. 钢热处理时,工件淬火并中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
()35.感应淬火按电流频率不同分为高频感应淬火、中频感应淬火和低频感应淬火。
()36. 化学热处理由活性原子分解、吸收和化合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37. 制订钢热处理的依据是铁碳合金状态图。
()38. 表面热处理都是通过改变钢材表面化学成分而改变表面性能的。
()39. 钢件通过加热的处理简称热处理。
()40. 淬火后的钢一般需要及时进行回火。
()41. 渗氮工艺适合于要求表面耐磨的高精度零件。
( 042.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消除淬火造成的残余应力,故回火与去应力退火无本质区别。
()43. 球化退火是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或轴承钢等淬火前必须进行的预处理。
()44. 一些复杂、截面不大、变形要求严的工件,用分级淬火比双介质淬火能更有效的减少变形及开裂。
45. 弹簧钢一般都采用高温回火,因为高温回火后其弹性极限最高。
()二、选择题:(60分)1. 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 ).A. 强度B.塑性C.硬度D.韧性E.疲劳强度2. σb表示试样()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A. 拉断前B.拉断后C.屈服时3.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外形和尺寸改变的现象称为变形,当外力消除后,变形随之消失的称()。
A. 弹性变形B. 塑性变形C. 热处理变形4. 布氏硬度HBS可用来测定下列零件中()的硬度值。
A. 淬火轴B. 硬质合金刀片C. 铸铁底座D. 渗碳淬火齿轮5. 塑性判据δ、Ψ值越大,金属材料()A. 塑性越好B. 塑性越差C. 强度越大6. 一般工程图样上常标注材料的(),作为零件检验和验收的主要依据A. 强度B. 硬度C. 塑性D. 冲击吸收功7. 测定疲劳强度是,工程上规定钢铁材料的应力循环次数取()A. 106B. 107C. 108D. 1098. 耐磨工件的表面硬化层应采用()硬度试验法测定硬度。
A. HBSB. HRCC. HRVD. HV9. 在洛氏硬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为C标尺,它常用()作压头。
A. 淬火钢球B. 金刚石圆锥体C. 金刚石正四棱锥体10. 金属材料抵抗表面变形的能力成为()A. 塑性B. 强度C.硬度D.韧性11.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γ~Fe中的溶碳量()0.77%。
A. 1148℃B.912℃C. 727℃12.热处理工艺可以用()来表示。
A.加热曲线B. 保温曲线C. 冷却曲线D.热处理工艺曲线13. 热处理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很广,各种刀具、量具、模具等几乎()要进行热处理A.70%~80%B. 90%C. 100%14. 下列热处理方法中,属于表面热处理的是()A. 局部淬火B. 工频感应淬火C. 渗氮D.渗铝15. 对有严重网状碳化物的钢件,球化退火前先进行()消除网状碳化物。
16. 完全退火加热温度为()A.Ac1以上30~50℃ B.Ac3以上30~50℃ C.Acm以上30~50℃17. 为了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应采用()A. 完全退火B.球化退火C. 正火D.去应力退火18.钢的正火加热温度为()。
A.Ac1以上30~50℃B.Ac3以上30~50℃C.Ac3以上100~200℃19. 45钢的淬火加热温度是()A. Acm+(30~50)℃B. Ac1+(30~50)℃C.Ac3+(30~50)℃ D. A3+(30~50)℃20. 调质处理的回火加热温度为()。
A. 150~250℃B.400~500℃C. 500~600℃21. 将钢奥氏体化后,先浸入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然后又取出立即转入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冷却的淬火工艺称为()A. 单介质淬火B. 双介质淬火C. 马氏体分级淬火D.贝氏体分级淬火22. 水是应用最广的淬火冷却介质,它适用于()A. 形状简单的碳钢零件B. 高碳钢刀具、量具和模具C. 低合金钢和合金钢零件23. 渗碳的加热温度为()A. 800~900℃B.900~950℃C. 950~1100℃24.下列材料中,用作渗碳的应选用()A. 低碳合金钢B. 高碳钢C. 高碳合金钢25.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A. Ac1+(30~50)℃ B.Accm以上 C. Ac3+(30~50)℃26. 高碳钢为了便于机械加工,可预先进行()A. 淬火B.会火C.球化退火27. 淬火钢回火后的硬度值主要决定于()A.回火加热速度B.回火冷却速度C.回火温度28. 渗碳处理后的钢应进行()热处理。
A. 淬火+中温回火B. 淬火+低温回火C. 去应力退火29. 用高碳钢和某些合金钢制锻坯件,加工时发现硬度过高,为容易加工,可进行()处理。
A. 退火B. 正火C. 淬火D.淬火和低温回火30. 生产中所说的水淬油冷属于()A. 双介质淬火B.分级淬火C. 延时淬火一、判断题:二、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