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五年级组王国庆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

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

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

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
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

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
多的锻炼。

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

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

两级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

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

课堂纪律非常松散。

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三: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感悟能力、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回答踊跃,对于较复杂的知识,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局面。

困惑四: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