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
构成非法占为己有的条件
• 1. 事先合法占有他人财物。
• 2. 具有非法占为己有的目的。 • 3. 具有拒不退还的表现。
案例一
(1)甲某预谋通过从租赁公司租赁车辆后卖给第三人的方法骗钱后,甲某与A公 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在合同期间甲某按月支付A公司车辆租赁费,一年以后车 辆归甲某所有 ,但在未交完一年费用之前车辆的所有权归 A公司所有。甲某在 支 付 给 A 公 司 二 次 租 赁 费 后 , 将车 辆 占 为 已 有 拒 不 归 还 。
三、占有人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负有返还财物的义务。
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形成的 原因和根据(1)
1. 保管关系。在保管合同中, 保管人占有寄存人的财物, 负有妥善保管和依约定返还的义务。 保管关系的建立使寄存人的财物处于保管人的控制之中, 形成财物的代为保管状态。 (仓储合同、保管合同)
2. 委托关系。在委托合同中, 委托人与受托人依约建立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关系, 且 受托人应将处理事务所得收益转归委托人。这种委托关系中, 委托人委托处理的事务内 容是对财物进行支配和处分时, 该财物和支配、处分该财物所得收益就处于受托人的控 制之中。在委托人向受托人交付财物至受托人将支配财产收益交付给委托人期间, 未被 处分的财物及财物支配处分的收益处于受托人的控制之中, 产生财物代为保管状态。
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形成的 原因和根据(3)
7. 运输关系。在货物运输关系中, 承运人为将货物运到指定地点, 必然使托运人的货物置于 承运人的运输工具之中, 在货物未交付给托运人或收货人之前, 货物处于承运人的占有 控制之中, 形成货物的代为保管状态。
注:若运输的货物在托运人押运的情况下, 则货物是由托运人自己保管而非承运人所保 管, 财物非属代为保管的状态; 若承运人利用为他人运输货物的便利条件, 将货物非法占 为己有的, 则应视其如何使财物脱离押运人的控制, 如何将财物居为己有的具体手段而 确定其行为性质。 8. 承揽关系。 在定作人提供原材料的加工定作合同中, 原材料交付给承揽人在加工定作之 前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如果合同解除, 定作人负有返还原材料的义务, 原材料在这一阶 段处于代为保管的状态。(承揽合同) 注:若是加工承揽成果的物品, 已是一种新的物品, 这种物品与交付的原物所有权不同, 所处保管状态不同。承揽人所负义务为交付, 不具有返还性质, 拒不支付属民事违约行 为, 不以侵占罪论。
4.借用关系。借用关系中, 借用人借用出借人的财物并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借用人应妥 善保 管, 依约返还。借用关系依借用物置于借用人的占有之下, 形成财物的代为保管。 注:(借用关系不同于借款关系。前者的行为对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特定物; 后者的行为 对象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前者的标的物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后者的标的物所有权 发生转移。如果属于利用借款的形式而以欺骗方法非法占有借款的, 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以诈骗罪, 贷款诈骗、合同诈骗罪等定罪处罚。) 5. 租赁关系。在租赁合同中, 出租人将财物交付给承租人使用、收益, 承租人取得使用权、 收益权,同时负有支付租金和合同期满或终止时将承租物退还给出租人的义务。 财物 在租赁期间由承租人占有控制, 处于代为保管的状态。(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 同) 6. 买卖关系。买卖合同要求出卖人转移物的所有权, 买卖人为此支付货款。标的物所有权自 交付时转移, 但当事人可以另行约定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在合同对所有权转移时间另 有约定的情况下, 买受人如事先占有出卖的财物, 在约定时间尚未到来的情况下, 事先 占有的财物处于代为保管状态, 如果合同解除, 买受人负有将财物退还的义务。
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形成的 原因和根据(4)
9. 担保关系。担保是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 为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 保证债权人债 权实现的保证措施。担保抵押中的质押使他人提供的担保物置于债权人的控制之下, 债 权人有妥善保管的义务, 债务履行后有返还的义务。对于债务履行期满之前, 质押物处 于代为保管的状态。 10. 提存行为。提存是指在具备法定情形的合同履行中, 为解除债务而将应给付的物寄托于 法定部门的法律行为。标的物提存后, 债权人可以随时向接受提存的法定部门领取交付 提存的标的物。提存使接受提存者占有控制提存物, 负有保管和返还提存物的义务, 提 存物在提存期间就处于代为保管的状态。不过, 侵占罪无单位犯罪, 其工作人员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拒不交出提存物的, 构成职务侵占和有关犯罪。
态的具体表现,可能是直接拒绝,也可能是通过隐瞒真相的欺诈方法达到拒不退还的效果。本案中
王某从徐某手中骗取手续后出售该车并将钱款占为己有,便属于“通过隐瞒真相的欺诈方法达到拒 不退还的效果”,是侵占罪的具体表现,故应认定为侵占罪。 观点2:此案中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刑法理论普遍认为,诈骗行为的方法是“虚构事实, 隐瞒真相”,即有一定的欺骗行为。欺骗行为与受骗者的财产处分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没 有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受骗者就便不会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反过来说,如果对方知道真相将不 处分财产时,那么,导致对方处分财产的行为便是欺骗行为。因此,欺骗行为的实质在于使受骗者 陷入或维持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并进而处分财产。本案例中王某自拟租赁协议,并向徐某谎称对方 要求核实该车的相关手续,徐某因王某的欺骗行为而信以为真,拿出该车的相关手续交给王某,王 某持有了该车完整的手续后方得以处分该车。徐某处分财产的行为(徐某拿出该车的相关手续应理 解为处分财产的行为)与王某的欺骗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王某的欺骗行为,徐某不会 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王某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不难发现王某应构成诈骗罪。
1. 无形财产不能成为侵占行为的对象。 财物与财产具有同等含义, 财产存在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财产作为侵占罪行为的对象无庸置疑, 而无形财产则不能。无形财产主要指以智力成果为内容的知识产权和特殊的热、电资源, 一方面是因 为侵占罪侵占的是代为保管的财物, 且拒不退还, 而无形财产由其性质和状态决定不具有可保管性和 可退还性。另一方面, 由于无形财产的特殊性, 法律往往通过各种形式对无形财产的侵犯行为作出专 门规定, 如窃用电力构成盗窃罪, 侵犯知识产权的可定侵犯商标罪、侵犯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等。 但作为知识产权, 其载体如果是有形的, 如含有著作权的书刊著作则是侵占罪的侵占对象。 2. 侵占禁止流通物的行为不能构成侵占罪。 禁止流通物是法律规定禁止在民事主体间进行转让的物, 如枪支、弹药、淫秽物品、迷信用品、 毒品等。侵占这些物品不能以侵占罪论, 因为: ( 1) 它不能转让, 也不能流通交换, 不具交换价值、侵 占数额大小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 ( 2 ) 对于持有、保管、使用禁止流通的行为, 刑法规定有相应犯罪, 如毒品犯罪、涉枪犯罪等, 且处罚较侵占罪为重。
我认为
本案应为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将《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中“代为”保管理解为一 个普通用语,其规范意义是受委托占有他人财物。不管是事实上的支配还是法律上的支配,都应以 财物的所有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为前提。委托关系的成立也不一定要以成文的合同为根据, 事实上存在委托关系即可
本案中,王某主观上的故意是诈骗故意而非侵占的故意,王某主观上并非是变“占有”为“所
侵占的对象
3. 侵占法人财物与侵占个人财物应分别定罪。
由于侵占的财物是处于代为保管状态, 形成代为保管状态除上述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外, 劳动关 系的建立使作为雇主的法人或个人的财产处于其雇员的保管之中, 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拒不退还的, 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但其事先占有财物又是职务行为, 如雇主属法人, 象公司、企业或其他 单位, 则又完全符合刑法271 条的规定, 这种竞合情形, 按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分 别定职务侵占罪, 对于雇主属于个人的情况则只能定侵占罪。
(2)张某与B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在合同期间张某按月支付B公司车辆租赁费, 一年以后车辆归张某所有,但在未交完一年费用之前车辆的所有权归B公司所
有。数月后由于张某经营不善无力支付租赁费用后,将车辆占为已有拒不归还。
上述两个案例中,甲某和张某分别犯了什么罪?
关于事先合法占有的认定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甲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张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甲某是利用与他人签订、 履行合同的活动,欺骗A公司履行给付货物,进而予以非法占有,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张某没有利 用与他人签订、履行合同的活动,欺骗B公司履行给付货物,而是在合法占有车辆后,产生了非法占有 车辆的犯意, 且实行了拒不归还的行为,应认定其行为构成侵占罪。
有”,而是直接“转移占有”,王某主观上认为只有先骗得徐某车辆的相关手续才能卖出该车,便 自拟一份虚假的租车协议,欺骗徐某租车者要核实该车的相关手续是否齐全,徐某信以为真,将车 辆的手续交予王某,王某便达到了“自己占有”的目的,后又低价转让他人。王某的这种行为不同 于侵占罪中为变“占有”为“所有”而采取赠与、出售、转让的行为,侵占罪的目的是“非法占为
己有”,目的是拒不退还,赠与、出售、转让等的行为是拒不退还的具体表现。而王某自拟租赁协
议的欺骗行为是为了让徐某拿出该车的手续后好能顺利变卖进而可以“非法占有”所得钱款,通过 主客观统一的具体分析本案中王某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以诈骗罪论处。
侵占的对象
侵占财物的范围包括货币、有价证券和其他任何财物。
索要该车,王某予以拒绝。
分歧意见
观点1:此案中王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本案中王某教徐某开车并代为出租的行为都是经车 主徐某本人的同意,占有徐某的面包车,属于侵占罪定义中的“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行为,行为 人对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拒不退还的,使得行为性质发生变化,由合法占有转化为 非法据为己有。侵占罪的既遂标准一般以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为标准。至于“拒不退还”行为状
第二种意见认为,甲某、张某的行为均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本质是利用合同实施
诈骗他的财物的行为,所谓利用合同实施诈骗,就是利用与他人签订、履行合同的活动,欺骗对方当事 人支付一定财物,或者履行给付货物,进而予以非法占有的欺诈行为。上述案例中的甲某与张某均是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的诈骗A公司、B公司的行为,所以应构成合同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