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正文: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当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多方面主客观的影响,比如说阅读兴趣不够,选择课外读物不恰当,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我国现代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
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
那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和同年级的老师一起共同研究,从一年级带班起就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作为首要工作,三年来我们积累了一起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定向选择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
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在班级QQ群中公布适合本年级学段阅读的书目,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这些书籍。
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同看一本书。
例如,上个学年我就向孩子们推荐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狼王梦》、《草房子》、《爱的教育》、《窗前的小豆豆》等等,课后还和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有的还是名家名篇。
于是,我将这种课内的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来。
例如,学完《丑小鸭》一文,我就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读读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学完了《草船借箭》一文,我就会组织一个“三国小故事”的讨论会,推荐学生去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
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读物内容,且作了认真的思考,那么,阅读必定有收获。
二、教授读书方法,保持读书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阅读。
但是单凭这种读物、媒体的外在影响,学生的兴趣不会长久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正确、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知道了怎样去读,才能使阅读成为人生中的一件要事。
毛主席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可见,写对于读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简单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一)摘抄法。
每个学期初我就会让学生准备一个“好词佳句摘抄本”,在阅读时将你认为精彩的句段、名言警句摘抄到笔记本上,定期在班上交流展示,评选出优秀奖。
(二)写提纲。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将文章的写作要点、框架结构,故事梗概用列提纲的形式写于读书笔记之上。
(三)写读后感。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读书方法,要学生读完以后对书中最感兴趣的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心得体会。
三、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营造读书氛围?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舒适愉快的读书环境。
人们常说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
所以,我希望家长尽量给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在孩子看书时也不妨拿本书坐在孩子身边,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还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将其全家照片和事迹贴在对角里进行展示,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建班级图书超市,丰富学生阅读资源。
为了体现图书的“互换互利”的原则,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动员全班学生开展“创建班级图书超市”活动,将自家的个人图书暂存于班级之中。
推荐读书习惯好的学生为图书管理员,建立班级图书名录。
图书超市的创建,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课外阅读的时机更加方便,加强了彼此间关于图书内容的交流。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举办“好书推荐会”,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并说明理由。
(三)设立“阅读时光段”,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有家长反映孩子一天在校要搞学习,回家写完作业,运动一下就没有时间来读课外书了。
其实不然,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是能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的。
例如,学生吃完中饭到午休前那半个小时,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所以,我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们看看书,可以坐在教室里,可以坐在走廊上的“快乐书吧”,让学生自带喜欢的读物在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读。
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园地中,可能掏得的是“鸟蛋”,也可能采到的是“蘑菇”,但都能烹制一道美味的“佳肴”。
经常置身于阅读环境中,耳闻目睹阅读的情景,会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开展读书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学段,我们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形式。
低年级的故事会,朗诵比赛、“我是小诗人”、每周一诗;中年级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读书小报、好书推荐卡;高年级的“成长作文集”等等。
例如,一年级时,我和同年级的老师制作了一份“小蜜蜂采蜜集”,二年级的《成长档案》,三年级的《好书推荐卡》等等,这些创新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外知识,而且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它能调动内在潜力,提高阅读效果。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然后才是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
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
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发现学生对福尔摩斯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文章。
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
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
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
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
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
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
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
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
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
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
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
”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
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
”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