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三原则”
课外阅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三原则,即:主导原则,引导原则,促进原则。
1、主导原则:教师是学生阅读兴趣形成的主导者。
“不需摁住牛头吃草,牛知道是鲜嫩的草就自然会吃。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没多大兴趣,有也仅仅体现在追求故事情节上,对熟悉的情节更是一目十行,没沉下心来品味文字。
下面以《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为例在阅读课上加强了指导,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节选如下:
师出示下面这段话请学生阅读谈感受:“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
学生:猴子生活得好惬意,山中动物相处好和谐哟!
学生:句子很美,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
学生:还采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也。
……
师:知道这段话出自哪儿?(众生摇头)
师:它就出自你们手中的《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
不信,马上打开看。
(学生满脸诧异,找到后纷纷读了起来)
学生读书,有时也苦于阅读无法,因此需要我们对之进行从读书内容到读书方法上的引导点拨。
摘取好的片断,在课堂上指导朗读,做到美文共赏,疑义同析,情感在其中交流,方法渗透其中,读书的氛围形成,这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教师组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教师在学生课堂阅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就显而易见。
2、引导原则:对网络阅读的引导以及校园另类文化的规范和引导,可以有效迁移学生的兴趣,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网络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一次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填空:
曰春夏,曰(),此四时,()。
曰南北,曰(),此四方,()。
看到此题,学生都傻眼了。
老师了解到许多学生家中已经配置了电脑,于是鼓励他们利用网络答惑解疑。
到第二天,65名学生(占全班的90.3%)填上了正确的答案。
通过这次动手,学生认识到网络除了游戏,还有另一片天地,也减轻了家长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的担忧。
校园另类文化主要是指小学生将一些经典的古诗加以改编,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所得,编写一些儿歌等。
由于这些内容记起来容易,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是自己的创作或创新,学生更愿意充满热情的到处传唱。
一些不雅的改编内容往往让老师大伤脑筋。
针对这些现象,老师
倡导学生摒弃低俗的内容,引导运用这种形式创作或改编一些文明的、礼貌的、符合自己年龄的内容为自己的习作和交流服务。
如一位同学就在续编《木偶奇遇记》中这样改编了《春晓》,为文章增色不少:
小妖怪想吃掉小木偶,把魔杖往地上一拄,怪声怪气地念着:春眠不觉晓,肚子咕咕叫。
吃块大木头,味道真是好。
老师经常苦于校本教材找不到素材,其实学生就是老师创作的源泉。
“学生给你石头,看你铺成通行的路,还是砌成堵人的墙。
”
3、促进原则:倾听和表达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原动力。
“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请看同学们在交流学习《三打白骨精》时的交流片段。
老师问学生对白骨精的看法?一场精彩辩论开始了:
学生:她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有勇有谋,不达目的不罢休。
学生:她是个妖精,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仅仅是想做个害人精,那不能叫“有勇有谋”,应该叫”阴谋诡计、诡计多端“。
学生:你们说她是妖精,我没意见,她就是长得漂亮,妩媚,妖里妖气的。
可是说她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仅仅是想做个害人精,我不同意。
其实她是观世音菩萨考验唐僧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的一个棋子,和孙悟空一样都是助唐僧修得正果,只是帮助的方式不同而已。
更何况有观世音菩萨在,她又怎么能害得到唐僧呢?
……
我们且不评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可以肯定学生已开始独立地、有见解地独立思考。
认真地倾听,清楚地表达,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思索,交流氛围的形成,都会激发学生的倾听和表达欲望,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阅读活动的价值才真正有所体现。
总之,在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主导作用,然后对阅读的内容必须进行科学的引导,对阅读的方法进行精心的指导,最后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来促进阅读兴趣的进一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