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融资担保相关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融资担保相关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担保相关法律知识
谨以此与各位同事共同学习,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法律的局限性和分类 担保概述 保证 抵押 质押
第一章
法律的局限性和分类
一、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 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 通法律。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广义的法律?(例如:) 狭义的法律?(例如:)
3、混合共同担保
六、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
(1)主合同无效。 (2)主体不合法导致的无效:《担保法解释》第3条规定, 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 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3)标的不合法导致的无效:《担保法解释》第五条规定 以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财产或者不可转让的财产设定担 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4)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注意担保权人为善意的情况 (5)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
黄灯——原则上不能做保证人,但是有例外 ▲国家机关原则上不可以但有例外: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 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担 保法第8条) ▲公益类法人一般不可以但也有例外。公益单位:学校、幼儿园、医 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担保法第9 条)例外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保证人的,如无其他导 致保证合同无效的情况,其所签定的保证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 但私立学校和私立医院同样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仍然不能做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在法人书面授权范围的有效。担保法10条 第2款 红灯——绝对不能为 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绝对不能做保证人,因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三、保证合同形式
1、主从合同 2、主从条款 3、以保证人身份在合同上承保(需明示) 4、保证人单方出具的保证函(区别担保意向函) 5、口头保证合同(不成立) 6、安慰函(道义义务,非保证合同)
四、保证的分类
1、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裁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 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的,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先 诉抗辩权)
反担保(《担保法》第4条)
为保障债务人之外的担保人将来承担担保责任后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的实现而设定的担保。反担保只有保证、抵押、质押三种担保方式。
债权人
主合同
债务人
反担保
保证人
再担保
再担保的作用:增信、分险。
4、共同保证、共同抵押质押和混合共同担保
按份共同保证 1、共同保证 连带共同保 担保物同属于一人的 2、共同抵押质押 担保物分属于多人的
保证期间,债权转移的,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有约定除外。 《担保法》第22条; 不良资产处臵; 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同意, 否则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第22条
第三章 保证
一、保证的概念 《担保法》第六条 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 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 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二、保证人资格 1、代为清偿能力《担保法》第7条 指导性条款 2、合格主体和禁止主体
绿灯——财产独立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且财产可被强制执行: A、法人 B、其他组织【担保法解释15条】 C、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连带责任保证
债务人和保证人每个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各责任人之间 有连带关系。 行使先诉抗辩权的限制: A、债务人履行债务发生困难(债务人住所变更、下落不明、移居境外) B、债务人破产被法院受理 (信用和清偿能力的破产) C、保证人书面形式放弃先诉抗辩权(书面)
五、保证责任
1、债权债务转移与保证责任
2、组织法与行为法
组织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行为法:《担保法》
3、国际法和国内法 4、母法(即宪法)与子法 (根据宪法制定的其他普通法) 5、实体法与程序法
三、担保方式《担保法》
保证、抵押、质押、留臵(法定)和定金。
四、担保行为的基本特征
1、从属性和附随性特例:独立担保?) 2、担保的合意性 3、 担保的财产权性(反映的是财产权关系) 4、担保的变价性(对担保物的变价受偿)
三、法律的分类
1、公法(法无授权即禁止)与私法(法无禁止即可为)
私法自治: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可以自由的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 的基本原则。私法自治原则的核心就是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 契约自由:私法自治的核心内容,包括缔约自由、选择契约相对人自由 、确定契约内容自由和缔约方式自由四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对赌协议、VIE结构…
五、担保的种类 1、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 依据担保标的的不同为标准所作的分类。人的担保(债务 人以外的第三人的信用);物的担保(特定财产为标的) 2、法定担保和约定担保 以担保的设定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为标准进行分类。 3、本担保与反担保 以担保设定的目的不同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本担保(保障主 债权的实现);反担保(保障担保人的追偿权)
二、法律的局限性(对某些法律现象的疑惑)
(法律不是万能的VS法律万能论) 法律万能论:偷小孩、拐卖小孩入死刑;治贪大招:逮着就毙;
(1)滞后性和保守性(许霆案、互联网+、P2P等) (2)法律运行中局限性(三千城管收复钓鱼岛;雷阳案、聂案) (3)调整范围的局限性(严惩“小三”,思想、感情?) (4)„„
七、担保设立无效的法律后果
《担保法》第5条第2款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 、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担保合 同无效后,各当事人承担的不是担保责任,而是缔约过失责任。 (1)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按《担保法解释》第8条:担 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 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2)主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无效的:按《担保法解释》第7条:债权 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 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 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 (3)《担保法解释》第9条第1款:担保人因无效担保合同向债权人承 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