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弥儿-论教育

爱弥儿-论教育

爱弥儿-论教育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

但是还是没能把书读完,书中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

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读了《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8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

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

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

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思想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但毕竟这是一本18世纪的书,在现在的观念看来,还是有一些局限的,比如其中对于许多洛克的《教育漫话》的评价,个人就不是太赞同。

总得来说吧,《爱弥尔》是一本好书,但是不好读。

虽然书中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支持的,但是书中部分内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狭隘。

比如在选择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出身时候,卢梭是这样讲的:“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社会上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类似这样的差别。

穷人住的地方很贫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

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

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

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

”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弥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

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以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然而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而他把穷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得过于纯粹了,似乎完全不在社会生存一样,无论是穷人孩子还是富人孩子他们的成长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

而且在当今社会,富人所受的教育也不一定是对孩子最不适合的,有时候还是最丰富,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人们都在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接受高品质教育,所以卢梭观念中的富人的教育观点是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即使观点不尽饿认同,但我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挺感兴趣的。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

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

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可见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卢梭的观点是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不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这种观点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完全吻合。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又岂能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呢?这不就是揠苗助长的恶行吗?除了这个观点外,卢梭还在挑选老师上作了一些阐述,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我觉得卢梭的一个想法“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我们要做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用热诚和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客观的说,即便不单单从观点这个角度来看待这本著作,仅仅是从作者看待世界和问题的角度、眼光,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说,无疑,他确确实实征服了我。

有许多看过这本书的人对此书的评价是理想化、难于实现、甚至说幼稚到无理取闹。

但是我却对此书有些稍微不同的看法。

作为写书的人来说,卢梭写的是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大家可能只重视他最后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偏激,是否片面。

其实,我的看法是,大家都不是上帝,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认识,那么我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这本书的呢?第一,了解,乃至学习对方观察周边事物、世界的方法。

第二,了解他本身,试着站在他的位置和角度上,去体会他所看见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第三,观察他推出结论的全过程,思考他是怎样得到这些结论的。

第四,找出自己所处位置和他的差异,无论时空。

去除他论述中有明显漏洞的部分,试着观察总结自己身边的环境,并以此为条件,带入到他的思维方式中去。

看看会有什么结论,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比较可行性和合理性。

到现在为止,《爱弥儿》我可能刚刚看了不到1/4,他的观点可能后面的3/4还会叙述很多,很多见解独到,当然有的不免有失偏颇,这些暂且仍然不做讨论。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基本上把握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他看待“教育”这项工作的角度和立场,以及他分析事情的方式。

其实,中间很有些观点我在看此书前也曾朦朦胧胧的想过,并形成了些自己的看法。

但是看过之后,确实体会到了我和他之间的差距:首先在于观察,他对他所研究的对象的观察,由表及里,对一个孩子从婴幼儿到儿童的观察是我所不能想象的,正是这样的观察,给了他的理论以立足点,并且一次次的证实和鼓励了他能够把自己的这套理论继续下去。

第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一个精彩的假设命题,一段段严密的推理,得到一个个的推论和观点,这些过程,充满了书中的每一页纸,每一个字。

文章在开篇打出自己招牌:“自然教育”的基本观点后,便开始了一项创造,以一个孩子为研究和实验的对象,开始了初始条件的设定,并表明了如此设定的原因。

之后,便是在这个由自己完全虚拟出来的孩子身上,进行对自己教育观点的实验。

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实验完全是在作者脑中,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论证完成的。

只从作者敢以一个虚拟的孩童为对象,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到并设计出这样一个庞大的实验计划体系来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天才,虽然这个实验体系当中,会有缺陷和偏见存在,但是这种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本身,仍是一直以来我所追求的境界。

他最基本的一项观点是,人一开始是一张白纸,是柔弱的,需要力量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个人、乃至人类达到幸福。

正是由于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而教育,就是在这张白纸上写上对他有用的东西,对于什么东西有用,怎样来写,这就是作者要叙述的具体观点了。

那么,我们就说说他的具体的一些观点,古人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最好的教育,就应当不是填充式的,直接把知识写到这张白纸上,不管有用没用。

卢梭以儿童的特点入手,深深把握住了儿童的理智尚未形成,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和基础在于直接的感官,用手去摸,用眼去看,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舌头去尝。

他也因此认识到了直接给儿童时代的孩子填充纯理性的知识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在“帮倒忙”。

他所选择的方式方法,正是从这一出发点开始,来利用孩子们对外界环境的敏锐的感知,和他们了解自己柔弱,渴望力量的动力,来引导他们的。

他在教育中的重点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利用感知观察周围的世界,如何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从自然中学到“知识”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提倡的是以物教,虽然中间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即使教师本人,也尽量的模拟物的反应,来教孩子,人对自己的存在,和外部的事物的认识,以及自己和外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形成的,这种实践,可能会简单到婴儿时期深手去够不可能够得到的东西开始的,在成年人眼里,可能会觉得可笑,但是如果,在他处于那个成长时期的时候,束缚了他,剥夺了他做这些实践的权利的同时,也是在剥夺他某一项日后的能力。

最开始的简单的通过感官直接感受,通过身体直接执行的各种实践,正是打开日后生活中需要的更像能力大门的钥匙。

所以,他的观点之一就是尽量减少对孩子进行各项实践活动的束缚,前提是,这些实践活动保证不会导致残疾或致命,即使是普通的流血受伤,磕磕碰碰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必须的。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总结上面的论述:鼓励并关照孩子通过感官和肢体来进行各种简单的实践活动,实践对象最开始以物为主,慎重的引入人的实践活动(人要慎重挑选,人对实践的反应应慎重考虑)感官和肢体的时间活动是孩子认识四周的世界,培养能力的基础。

那么,卢梭的自然教育,只有这些仍然是不能进行下去的,理由就是,孩子的各种实践,是需要“老师”引导的,这里提到的老师,是广义上的。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

人在儿童时代的时候,他的行为一般带有两种内因,第一是他对四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第二就是他了解自己的柔弱后,对得到他人帮助(关爱)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一个婴儿出生开始,他本就已经开始不停的认知和学习的过程,并且对此乐此不疲,如饥似渴,那么,其实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不爱学习的孩子的,但是这里提到的学习的内容是有限制条件的:第一,他学习的内容必须在他看来看得见,摸得着,与他直接有关,让他产生好奇和兴趣。

第二,他学习的内容相关他某项迫切想得到的力量,比如,他想拿到某个东西,但是在目前,必须通过别人的帮助才可以,并且这种帮助并不是随时随地的,那么他就渴望有一天通过自己来完全自主的完成,那么他就会渴望能够移动,从爬开始,到以后的行走。

第三、他学习的内容以他当前的状态时可以理解的,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你不分时宜的经常给他灌输他现阶段完全不可能弄懂的知识,那唯一的结果就是在他多次努力了解无效后,放弃这种无谓的挣扎,从此养成对事物不求甚解的态度。

即是说,他的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是极易见效和操作的,并且很快就会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最好看来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地交换,以养成孩子以后观察和看待事物和各种行为是以物的反应和性质,客观观察和看待和操作的习惯,而不是以别人的评价和反映为标准,这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违背以上的条件,强行灌输各种不适宜的知识和乱七八糟的内容,那结果只能是抑制或错误引导了孩子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和继续学习下去的内因。

在书中,还有对几种内因的详细论述,总结这段的内容:了解并把握孩子认识世界,渴望学习的内因,并据此来引导他们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对象。

最后要补充下其实应该最先说的,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自己以及前人总结的经验以及其他东西无论精华糟粕统统复制粘贴给孩子,不光是为了保护孩子,把他放在温室里小心的呵护,而是为了教会他如何生活,如何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保持一个平和客观的心境,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一种无论在何种恶劣条件下都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