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知达常青藤中学八年级(下)语文学案编号课题:白杨礼赞(教师版)制作人:宋婧渊审核人:高李方时间:2018.03预习导学【学习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关于文体知识:1、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象征与比喻、拟人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

(13分钟)(学法: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指名学生朗读;3、电脑显示,学生点读,齐读两遍;4、用听写本检测字词落实情况,学困生演板。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倦怠.(dài )恹.(yān )恹晕.(yùn )圈参.(cān )天潜.(qián )滋暗长不折不挠.(náo )婆娑.(suō)虬.(qiú)枝[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三、自学指导:阅读课文,探究问题分组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0分钟)(学法:1、在课文上标段序,画出感悟与重点;2、同桌或小组交流;3、个人与小组展示;4、教师点拨追问;5、文章的线索可以文首、文尾或文中找关键句子或重点词语。

)1、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2分钟)2、文章结构(15分钟)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至 4 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 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 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 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3、文章主题: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分钟)三、自由阅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五段,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直抒胸臆的方式。

(学法:倡导大声读书,从读书中来感悟)(6分钟)第2课时【导学目标】1、具体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3、学习揭示象征意义的排比句式的运用。

【导学重点】多角度对白杨树的描写【导学难点】排比层次的理解【导学过程】一、阅读理解(先自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和小组展示,可向老师提问,教师点拨追问。

20分钟。

)1)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3分钟)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2)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5分钟)外形特征:力争上游、从干、枝、叶、皮四方面进行描写。

干:直、枝:直而靠紧,叶:向上,皮:光滑;性格特征:倔强、挺立。

3)朗读第7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5分钟)一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在散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哨兵”一词与第三段的比喻呼应;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4分钟)不但象征……尤其象征……5)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3分钟)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首尾呼应,在此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小结:这篇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首句标其目。

写作一波三折,由点到面,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和神,揭示象征意义。

最后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文章结构严密,线索清晰,抒情淋漓尽致。

将白杨树的神韵风采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形象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二、拓展练习(可点名优生展示以作范文,10分钟。

)1、与心灵对话(3分钟)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2、学习第七段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写一段话。

(找出一种“物”和与之相应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写作)(7分钟)三、达标测评(15分钟)洁白的木槿花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

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

”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

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

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

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

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

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

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

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

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

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

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

钱的事,不要说起。

”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

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

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

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

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

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

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

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

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

”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

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

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

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

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

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

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

”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

”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说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且购买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安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因无力支付医药学费而失去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3、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象征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