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的测定
生特有的缺乏症状,如缺乏维生素A、B和C时,可分
别引起夜盲症、脚气病和坏血病等,严重时足以致
命。某些维生素含量的高低,是评价农产品品质的
重要指标之一。
2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 机化合物。 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为: 水溶性维生素 • 抗坏血酸(Vc) 具有酸性和强还原性,水果
较长。
但也易受色素影响,当待测液本身有颜色时,消
光值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15
钼蓝比色法则不然,该法不易受样品提取液颜色的
影响。
紫外分光光亮法是操作简便,不受样品提取液颜色
的影响,但是重复间偏差较大 。
碘滴定法不适于花青素含量高的果蔬样品Vc测定。
16
17
18
19
20
(3)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在弱酸条件下较稳定。
9
10
11
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氧化型抗坏血酸和2,3-二 酮古乐糖酸。
Vc测定主要有:测定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的总含量
(如荧光法,2,4-二硝基苯肼法、高效液相色谱
法等)及还原型Vc测定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碘滴定法,钼蓝比色法,碘酸钾萃取
6
• VE
具有抗氧化的功能,与机体的抗衰老有关。
人体所需大多来自谷类于植物油。 • VK 作用主要是促进肝脏生产凝血酶原,从而具
有促进凝血作用。绿叶蔬菜含量最为丰富,蛋黄、
大豆油和猪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样品分析
的一般程序是:①用酸、碱或酶分解样品,使其中
的维生素游离出来;②用溶剂进行提取;③分离干
25
26
27
(2)所用的提取剂草酸、标定Vc用的碘酸液以及标准 Vc液均不稳定,须避光、低温保存。碘酸液以贮备 液保存(较高浓度,0.1mol· L-1)。Vc临用临配,不 能加热配制。
(3)样品采取后,应浸泡在已知量的2%草酸溶液中, 以防止抗坏血酸氧化损失。测定时整个操作过程要 迅速,防止抗坏血酸被氧化。
无Fe2+,烘干。
38
(5) 2,4-二硝基苯肼和氧化型Vc藕联形成脎在脱水氧化环境 下才稳定。
(6)溶液中其他的酮和酮衍生物和2,4-二硝基苯肼也形成脎,
故须作空白试验(指没有Vc参与下形成脎的量)。
(7)硫脲可防止抗坏血酸继续氧化,同时促进脎的形成。最后
溶液中硫脲的浓度要一致,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脂溶性维生素
具有促进正常生长与繁殖、维持上皮组织与视力正常
• VA
的生理功能。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肝、肾鸡蛋、鱼卵和全
奶等。植物则可提供作为维生素A元的类胡萝素或胡萝卜素, 如菠菜、胡萝卜、红心甘薯、辣椒,以及水果如杏、柿子等。
• VD
人体VD的主要来源并非食物,而是皮下7-脱氢胆固醇经
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来。海水鱼的肝脏含量最为丰富。
检查方法:取15mL染料溶液加入过量的Vc溶液,若
还原后的溶液带有颜色,表示此溶液已不能使用。
保存在棕色瓶和冰箱中。
30
(6)使用白陶土时,要对每批新的白陶土测定对Vc的 回收率。
(7)样品中可能有其它还原性物质也可使染料还原。 但其还原染料的速度较慢,故滴定终点以浅红色在 15s不褪色为准。
的物质,缺乏时可能引起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等疾
病。
VB1存在于糙米、酵母、谷类、肝、肉类、豆类及其 他动植物组织中,动物组织不如植物含量丰富。 测定VB1的方法有重量法、滴定法、荧光法、电位法 及示波电位滴定法等。 世界各国都用荧光法测定。
41
(一) VB1的性质
⑴ VB1在中性、碱性下不稳定,易分解; ⑵ VB1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即使加热酸性也稳定; ⑶ VB1为白色结晶,微溶于C2H5OH,不溶于乙醚或 CHCl3,易溶于水。
第三章
维生素的测定
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其种类
繁多,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各异。因此无法按
照结构或功能分类。
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VA、VD、VE、VK)
和水溶性(VBl、VB2、VB6、VBl2、VP、VPP、Vc)两
大类。
1
•
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们 一般在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少,满足 不了动物和人体的需要,必须依靠从食物中摄取。 在食物中缺乏了任何一种维生素,人和动物都会发
中柑橘、柠檬含量较高,为40-50mg%,红果和枣的 含量更高,枣中540mg%。
3
• 硫胺素(VB1)
缺少,则神经组织功能不足,可出现
相应的神经肌肉症状如多发性神经炎、肌肉萎缩及水肿。谷类、
豆类及肉类含量较多,动物性食品中以肝、肾、脑含量较多。
• 核黄素(VB2) • 烟酸(Vpp)
需要量与能量代谢有关。动物性食品
料溶液在酸性介质中的颜色。
24
2、注释
(1)偏磷酸是Vc的最佳稳定剂,且具有沉淀蛋白质的
作用。但其价格较贵,在室温下放臵易转化为正磷
酸,降低对Vc的稳定性。草酸廉价易得,有与磷酸相 近的稳定性。而醋酸适于浸提含有Fe2+的样品。
根据Vc在酸性溶液中相对较稳定这一特性,历来采 用的提取剂都是各种各样的酸性溶液,现在一般采用 的主要是2%偏磷酸、2%草酸溶液,其次是8%醋酸、 10%三氯乙酸及偏磷酸-醋酸混合液。
1、方法原理:
Vc总量包括还原型Vc、脱氢型Vc和二酮古乐糖酸,将
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进一
步水解为二酮古乐糖酸。二酮古乐糖酸与2,4-二硝基 苯肼耦联生成红色的脎。其呈色的强度与二酮古乐糖 酸浓度成正比,可以比色定量。
34
2、操作步骤
称样 → 加等量2%草酸 → 于高速捣碎机捣碎 →
42
(二) VB2 (核黄素)的性质
⑴ VB2在中性水里溶解极少,呈黄绿色的荧光,在强酸性和 强碱性溶液中则充分溶解。
(2)橙黄色针状结晶,熔点为282℃的,耐热,对空气、氧气 稳定。
(8)本法适用于测定还原型抗坏血酸,不适于有亚铁、 亚锡、亚铜、亚硫酸盐或硫代硫酸盐共存的样品。
31
(9)样品切碎、缩分及称量等过程会使样品切口接 触空气而促进维生素C氧化,应尽量动作迅速, Vc
提取液对光敏感,操作室内应设臵窗帘,以防加
速Vc氧化。
(10)所有试剂最好用重蒸馏水配制。
(11)标定靛酚滴定液时与滴定样品液时,滴定终
23
2,6-二氯靛酚具有酸碱指示及氧化还原指示的两种
特性。氧化态时呈深蓝色(碱介质中)或浅红色(酸性
介质,变色范围pH4~5),还原态时为无色。
根据这个特性.用碱性蓝色染料的标准溶液滴定植
物样品酸性浸出液中Vc到刚变浅红色为终点,由染
料的用量即可计算Vc的含量。
滴定终点的红色是刚过量的未被还原的(氧化型)染
39
(8)测定波长一般在495~540nm,样品杂质多时在
540nm较合适,但灵敏度较最大吸收波长(520nm)下
的灵敏度降低30%。
(9)加9:1硫酸溶液时,为防止溶液中的糖炭化而变
黑色,需边滴加边摇试管。
40
二、维生素B1、 B2 测定
VB1又叫硫胺素,VB1是一种重要的维持人体代谢平衡
•维生素B12
唯一含金属(钴)的维生素,机体中含量降
至0.5mg/100g左右便会出现贫血,即恶性贫血。主要来源为肉 类,以内脏、鱼类、蠔类及蛋类为多。
• 泛酸(VB3) 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广
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
• 生物素
参与体内的固定CO2(羧化)和转羧基作用。
5
分布广泛,肠道细菌亦能合成。
分光光度法等)两类, 其中,有些方法既可测定Vc全
量,也可测定还原型Vc,如酶法。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要求样品的纯度较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同时测得抗坏血酸和脱氢抗 坏血酸的含量,具有干扰少,准确度高,重现性 好,灵敏、简便、快速等优点,是上述几种方法 中最先进、可靠的方法,但需要有昂贵的仪器, 目前尚无法普遍采用。
13
2.6-二靛酚滴定法测定的是还原型抗坏血酸,该
法简便,也较灵敏,但特异性差,样品中的其他
还原性物质(如Fe2+、Sn2+、Cu2+等)会干扰测定,
使测定值偏高。对深色样液滴定终点不易辨别,
如山楂,树莓,草莓等 。
14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和荧光法测得的是抗坏
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操作麻烦,耗时
取匀浆20g → 用1%草酸定容100ml → 过滤 → 取
滤液10ml → 加1%草酸10ml → 加少量活性炭 →
摇1分钟 → 静臵过滤 → 各取滤液2ml于样品管和
样品空白管 → 各管加入1滴硫脲溶液 → 于样品管
中加入2,4-二硝基苯肼0.5ml → 分别于两个管加
盖 → 于37℃保温箱3小时
(一)还原型维生素C的测定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光敏感,氧化后的 产物称为脱氢抗坏血酸,仍然具有生理活性。进 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生理作 用。在食品中,这三种形式均有存在,但主要是 前两者,故许多国家的食品成分表均以抗坏血酸 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表示。
21
22
1、方法原理 抗坏血酸(Vc)结构中有烯二醇存在,因此具有还原性, 能将蓝色染料2,6-二氯靛酚还原为无色的化合物,Vc则 被氧化为脱氢Vc,反应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