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讲解第19章当代中国行政改革[1]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讲解第19章当代中国行政改革[1]

第19 章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二、思考题4 .简述广义的行政改革。

答:广义行政改革是指一切与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归属及其行使相联系的改革。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凡个方面理解:( 1 )在改革内容方面,广义行政改革涉及到与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相关联的诸方面的法权主体与其相互关系,并以这些法权主体相互关系的改变或调整为核心内容。

( 2 )在改革范畴上,与广义政府的内涵相适应,广义行政改革在范畴上接近广义的政府改革。

( 3 )在实施操作方法上,广义行政改革要求政治、经济、行政三大体制改革凡乎同时启动并以其他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为自身顺利发展的充足条件。

5 .简述狭义的行政改革。

答:狭义行政改革特指以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公共行政系统的改革。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 )在改革内容方面,狭义行政改革等同于狭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在这一体制中,国家行政机关是主要的抑或是唯一的权力、行为和责任主体。

( 2 )在改革范畴上,这一改革的主要范畴大多只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自身的改革,而不以外部制控条件的同步改变为前提。

( 3 )在实施操作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重新定位,使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我国的行政改革属于狭义行政改革的内容,即以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行政改革。

6 .简述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政府的重新定位。

这是要对国家行政组织即各级政府的法定地位、行政权限、管理职能、行为方式、工作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流程、财政预算、行政责任等方面的基本原则的再认识、再设计、再组合、再规定。

( 2 )以重新定位为基础再次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通过重新定位,使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需要,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并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使政府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权威之一。

7 .简述国家的双重属性和双重职能。

答:( 1 )国家的双重属性国家的双重属性是阶级性和社会性。

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于,只有在国家的社会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的基础上,即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且有相对公平的基础之上,国家的阶级功能才有可能稳固化。

( 2 )国家的双重职能国家的双重职能是指阶级功能和社会功能。

国家的双重职能是由国家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具体到行政改革中,表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即法理和法律与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问题。

8 .简述法理和法律层面上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答:在法理与法律层面上,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包含以下凡个方面的问题:( 1 )政府的法定地位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在国家权力关系体系中,经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制度内)和经由传统、惯例等所确认(法外)的政府的地位问题。

在我国,执政党是国家权力关系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政府法定地位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在名义上享有,在实际上行使的规定性权力和行政裁量权的属性、程度、范围、方式的问题。

二是政府在社会权力关系体系中,在代表国家与除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权力主体的关系中,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程度、范围、方式的定位问题。

( 2 )政府的基本(职能)功能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是说政府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职守,即政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和谐、国民富足所承担责任的性质、范畴、大小。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有效公共行政管理的实施,从宏观上调控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还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威的本来面貌。

因此,必须积极探讨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共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进而建立起只有政府才拥有的宏观调控机制。

( 3 )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问题。

在我国,这种参与的政治方面的实质,是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其法理方面的意义则在于,让受政府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影响的人们参与制定行政措施,不仅有助于使政府在考虑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不至于忽视局部的利益,而且可以改善政府对公众利益和要求做出反应的能力,进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这种改革的逐步推进,应当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9 .简述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层面上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答:在思想和技术方法层面上,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包含以下凡个方面的问题:( 1 )调整行政组织。

主要表现为重新划分政府管理部类。

通常表现为根据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产各部类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部类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统筹社会文化、福利、安全、公益事业等,来重新组合政府管理部门。

其经常的方式包括新建、合并、撤销等以及与之相一致的行政管辖权的扩大、减小、转移等。

调整行政组织是“机构改革”主要内容之一。

( 2 )提高行政效率。

主要表现为根据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按照分工明确、集中领导、权责一致和效率、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限制和削减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

这一部分既涉及政府机构、人员的编制和行政预算,又涉及管理幅度和专业分工,还涉及行政领导的有效性,即使行政官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接收更多的信息,考虑广泛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内外关系。

( 3 )强化首长负责制。

为了对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强化首长负责制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当代政府强化首长负责制的改革方向,一是权力与责任相等,有多大的权力就必须承担多大的责任,并为此建立和固化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二是行政首长与决策群体相结合,表现为在为行政首长调配训练有素的辅助人员的同时,广泛使用各类专家,形成行政决策群体,而不是主张行政权限的个人化;三是政府与公民相结合,在政府集中事权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公开性,扩大政府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的程度。

( 4 )扩大行政性分权。

分散行政权限的基本意思,是授予地方或区域、地区性行政首长较之现在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使他们可在其管辖范围里较为快捷地处理各种事务。

由于地方首脑一般说来对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有更多的感受和了解,也由于他们必须同时对地方负责,因而他们应当有关于本地区的更多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行政性分权在所难免。

但是,行政分权一定应以维护中央政府政令、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完整的国内市场为前提。

( 5 )提高政府公务人员专业水平。

由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因而专业行政是行政发展的趋势。

专业行政的涵义至少包括三方面要点:①政府公务人员专业化,以有效处理日益复杂、科技含量愈来愈高的各类社会事务;②保持政府官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政府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由于公共政策的剧烈变动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③使政府及其官员因其专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性而受到社会的较为普遍的尊重。

较为合理的公务员制度是迄今为止实现上述目标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 6 )改进行政技术。

改进行政技术通常是行政改革的另一项内容。

因为新技术革命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政府公共决策的准确性、程序、有效性,政府组织结构,社会心理系统等。

关于政府的研究分析方法属于行政技术的范畴,可称之为行政“软技术”。

10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答: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和划分的问题。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会提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在更长的一个时期内,也必然会提出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在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尤为重要:( 1 )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

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行政权力。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政府职能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是外在形式与实质问题的关系。

不首先调整或改变行政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就缺乏深厚的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缺乏足够的合法性,缺乏切实有效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只讲转变职能而不讲改变行政权力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行政改革,在理论上至少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上则难以取得持久稳定的效果。

( 2 )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缘起及核心问题,就在于防止公共行政权力被滥用。

依法行政之所以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①缺乏法律制度史。

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相一致,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治思想史,但却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制度史。

因此从宏观上说,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②政府处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中心位置。

与我国单一制国家的国家特征相一致,政府历来处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中心位置,是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公共权力主体,在决策体制上又是典型的首长负责制,而法律又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

这就为某些政府机关自行其是提供了较大的客观空间,并因此产生了越权和侵权的潜在的可能性。

③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正在证明且将继续证明,健康的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同时是法制的经济,而不是为所欲为的经济,更不是垄断的经济或权力的经济。

某些政府机关自觉或不自觉的不良行政行为甚至不法行政行为,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阻碍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这些原因,强调依法行政并以此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对我国政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11 .简述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答:行政权力重新定位必然涉及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 )政府的一切职能都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

简单地说政府职能就是政府应当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这也就是政府在社会公共生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规范。

政府要实施某种行政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力,政府的权力是一种典型的法权,并因此享有广泛的社会权威性。

政府职能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是外在形式与实质问题的关系( 2 )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行政权力。

政府的“能”与政府的“权”是分不开的。

政府之所以“能”,首先是由于政府有“权”。

不首先调整或改变行政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就缺乏深厚的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缺乏足够的合法性,缺乏切实有效的可行性,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小改大不改、明改暗不改、形改实不改、短改长不改。

12 .简述我国行政权力重新定位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答:依法行政的缘起及核心问题在于防止公共行政权力被滥用。

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体现在依法行政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上。

因此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必然包含着贯彻依法行政的要求。

因此,依法行政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