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作业及答案1.荀子的性恶论(1)荀子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

(2)荀子以自然资质为“性”,认为“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

这种天就的、自然禀得的性与欲相连,是恶的,所以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等。

人性是恶的,若顺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残杀,导致社会混乱。

(3)“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

荀子明确了“善”“恶”的含义,认为“善”即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恶”即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才需要圣人去引导、教化。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是人为的结果。

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人为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后的成品。

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变得完满美好,圣人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4)“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便是“成圣”。

他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君子与小人无异,君子之所以能成圣,在于后天的努力。

荀子在强调要努力修习“成圣”的根本途径的同时,也强调了以礼义去导化百姓的巨大作用。

(5)荀子的性恶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又企图把它说成是具有超阶级性的。

2.荀子的认识论(1)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即先有人的形体,然后才有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赖于“耳目鼻口形”和“心”等器官。

肯定了人具有认识能力,客观事物可以被认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可知论)(2)他肯定了知识、才能来自客观,人只有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

他把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初步的认识,并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次,通过“心”的思维作用,对感官得到的初步知识加以综合、分类、整理。

“心有征知”,即“心”的认识作用更深入,有统率感官,检验感觉,得到正确认识的作用。

“征”即“检验”之意。

(3)他认为,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保持“虚壹而静”(是对《管子》四篇关于认识主体思想的发展)。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虚”,是指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壹”是说不使同时接受的不同知识互相妨碍;“静”,就是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保持“心”的“虚壹而静”十分重要,可使头脑达到“大清明”,而不为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4)荀子重视理性认识,看到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准确,克服了墨子经验主义缺陷,具有积极意义,但却夸大了“心”的作用,表现出唯理论倾向。

3.荀子的逻辑思想(1)在名实关系上,荀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制名以指实”,“实”是客观存在,“名”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用来说明客观事物,用以表达、交流思想的,名由实派生。

(2)荀子分析了概念的分类。

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所以概念也有大小、种属关系,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

两级的区分是相对的,最高最普遍的概念是“大共名”,如“物”之概念。

事物的一个大类是“大别名”,如“乌兽”。

(3)荀子研究了判断和推理的性质和作用,认为判断是用几个不同概念来表达一种意思,推理是用前后一致的概念来反复说明事物的情况,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3)荀子指出了当时诡辩论中的三大谬误:(一)“惑于用名以乱名”,就是说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杀盗非杀人”;(二)“惑于用实而乱名”,即是说,用个别事物的相对现象,否定或混淆概念的确定含义,比如“山渊平”;(三)“惑于用名以乱实”,用概念的不同否定事实,根本错误在于颠倒名实关系,比如“白马非马”。

(4)荀子强调要“稽实定数’,既要考察客观事物,然后来证实、确定概念、名的含义。

批判了诡辩论只重概念的抽象逻辑推理,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实在性,即“蔽于辞而不知实”,颠倒了名实关系的认识,对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异同(1)战国时期的人性善恶之辩,对我国古代人性理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孟子以言“性善”闻名,荀子却以言“性恶”著,两者的异同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2)首先,关于什么是人性及道德观念的起源问题。

孟子反对“生之谓性”,认为并不是人生来具有的一切本能都可以称之为性,只有那些为人所特有的,区别于禽兽的属性才可称之为“性”。

比如仁义礼智,君子才称之谓性,并且认为这四种善端是人性中所固有的,“非由外铄我也”。

荀子认为所谓性,指的是人生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属性。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而通过自觉的思虑、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荀子称之为“伪”(即人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把道德观念、行为看作后天人为的结果。

(3)其次,关于人的道德行为、理想的道德境界如何养成的问题。

孟子注重善性的“扩充”,强调发扬并扩充人的四端之心,同时诉诸于“良心”、“内省”。

他认为,通过自我反省,把丢掉的“良心”找回来,使自身固有的“善端”扩充起来,这就是“养气”的过程,就是从凡人到达圣人之境界的途径。

荀子则主张“化性起伪”,认为只有通过“化性起伪”,背弃本性,才能达到符合礼义的道德境界,强调礼义法度对人的强制、教化,正是改造了人之本性,圣人才可以为圣人。

但二者对于人通过修习达理想之道德境界,都是乐观的,积极的。

(相同之处)(4)再次,关于两种人性论的社会作用与理论实质问题。

在社会作用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共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道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养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实际上都持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他们都把“仁义”、“礼义”等这类道德意识夸大为人类普遍的道德意识,把它说成是超阶级的。

无论如何,都为巩固封建等级制起着各自作用。

另外,从两种人性论的理论实质来说,性善论、性恶论都是抽象的人性论。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两者都是唯心主义命题。

他们都把人性看作是一种超社会的、超阶级的抽象的东西。

虽都看到了环境对人性养成的作用,但都强调了圣人的教化作用。

(5)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非绝对对立而无联系。

5.王弼的“名教”本于“无为”思想(1)王弼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仪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在无为,母在无名”。

他认为,只有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要做到“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提倡无为以巩固名教。

(2)王弼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采用“无为”的态度,“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

对统治者来说,“行无为之治”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百姓也就效法“无为”,过着无知无欲、安分守己的生活,这样仁义、刑法的作用也就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这种办法称之为“崇本以息末”。

(3)“名教”本于“无为”思想,“崇本以息末”的方法反映了王弼不同于儒家而更多倾向于道家的政治文化诉求。

6.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1)王弼认为,万物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这就是“道”(或“无”)。

世界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

这就是“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2)王弼认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万物(有)只是现象(末),而在这些现象之中,有一个更根(2)张载依据“太虚即气”说,批判了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气是太虚所产生的,即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一是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即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认为二者都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联系。

坚持太虚即是气,气是万物统一的唯一实体,有力地批驳了佛、老宣扬的唯心主义。

(3)张载对气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解释。

认为凡有刚柔、动静、广大深远的现象都是气,气无形而有象,气的基本特点是有运动,有静止,有广度,有深度,同一般的气区别开来。

(4)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气内部含有正反两方面,阴和阳,这统一的气称为“太和”,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

气的运动变化是非常复杂、微妙而不可预测的。

“阴阳不测之谓神”。

张载肯定了物质的自己运动,物质具有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运动变化是物质世界的内在本性。

(5)张载还讨论了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性问题。

认为气的变化是有理的,天地之气,虽时聚时散,或相斥或相吸,变化多样,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是“理”。

肯定了“万物皆有理”,理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

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理从属于气。

10.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1)在宇宙观上,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观点。

他认为,作为世界物质实体的气是一个统一体,它包含两部分,这两部分相互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个实体中。

因气作为对立面的统一体,故神妙不测;因统一体中包含对立面,故变化无穷。

对立的相互作用就是变化运动的根源。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对立面合成统一体叫做“参”。

(2)张载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指出,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无非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进一步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

(3)张载还着重说明了“两”与“一”,即对立面与统一体的关系。

指出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如果对立的两面不在统一体中,则对立的两方面也就不会相互作用了。

(4)张载还提出变化的两种形式的学说。

认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是显著地变化,专称“变”,一是逐渐的变化,专称“化”。

两种形式是相互转移的。

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变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5)张载同时也认识到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但斗争的结果必归于调和,“仇必和而解”。

(6)张载的辩证法的宇宙观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泉源,但未认识到“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而把融合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11.张载的认识论(1)在认识论方面,张载肯定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外物是感觉的源泉。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人的认识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的结合,强调必须穷究万物之理,“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这些都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张载还着重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认为仅有耳目感官的感性认识是不能穷尽万物之理的,必须扩大自己的心,运用理性认识方能体会天下万物之本性。

即所谓的“尽心”“尽性”。

(3)张载对知识进行了分类。

一是“见闻之知”,即感性认识;一是“德性之知”,即以理性为基础的超经验的知识。

认为“德性之知”是不依赖于“见闻之知”的,而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它虽不靠见闻,却还是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即“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又认为不依赖感觉经验便可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倒向了唯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