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作业-忧患意识

中国哲学史作业-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多动荡不安,摆在他们面前有三大关系函待解决——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应对客观局态,其以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不同的理论主张、生存方式和处世之道。

“优患”一词,始出于战国中期,《孟子·告子章句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虽然“忧患”作为正式概念晚出,但是“忧患意识”的形成却要早得多。

翻开先秦文化典籍,扑面而来便是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种种发人深省的概括,在这繁花似锦的见解里,尤以忧患意识最为有名。

然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忧患意识又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以儒、道最为代表
关键词:忧患意识·忧·患·道
正文:
传统思想文化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意识,诸如和谐意识、人本意识、悲剧意识、恐怖意识、痛苦意识、力行意识以及忧患意识。

这七个方面的精神意识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进中,这些精神意识虽然也曾有过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依然有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

它们在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的功效自因其价值与意义的大小不同也有所不同。

其中,忧患意识不仅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思维而大放异彩,而且还因其内容丰富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遗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的,其中含有哲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

古圣先哲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而忧患又恰使人们的精神从固有定型的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产生了超越而涵融的胸襟,先秦诸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儒家的孔、孟到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深处无不蕴藏着这份宽厚、博大与兼容。

从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学术思想始终保持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八大学术思潮的跌宕起伏和交相辉映。

尹继佐和周山主编的《相争与相融》一书,在序言中明确对八大主流学术思潮有分类: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佛学思潮、理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
及现代多元学术思潮。

然而,学界又把子学思想、理学思潮(心学思潮)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座高峰,在这两座高峰中,尤以子学思潮蔚为大观且难以逾越。

从某种程度上言,子学思潮可视为“源”,其余七种思潮可视为“流”。

“忧患”二字合成使用,最早见于战国中期的《易传》、《孟子》和《庄子》三部书中。

“忧患”一词始出于《易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庄子》:“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则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其中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且流传最广。

但在先秦诸子中,对“忧患”有深切体悟的,无疑是庄子!不管从“忧患”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来看,还是从《庄子》整部书所弥漫和散发的浓郁的“忧患”气氛来看,无人能及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

其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致使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的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

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 (《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

总之,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

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忧患意识指历史主体直接参与并面对客观世界之发展、变化过程,从对吉凶成败与其行为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必然性)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可能负有的责任,在对事物肯定的同时发现其潜在的威胁所可能造成的精神不自由、生命不自在而形成的一种审慎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

基于这种理性思维和主体心理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所形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主体在付诸实践时,表现出了冲创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忧患意识的特点看,它具有民族性、群众性、预见性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忧患意识是不能少的!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正是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说到底,忧患意识从小处看就是主体对自我生命的呵护、关照;从大处看则是主体对社会、国家之命运的担当、责任。

在先秦诸子中,以儒、道、墨、法、名五家为其翘楚。

墨、法、名三家谈忧患意识虽不及儒、道,但作为先秦时期“士”阶层的一份子,毕竟有着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说这句话含有警惕的意思,并不是无身或忘身。

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或忘身的意思,相反的,他却要人贵身。

老子处世的对策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子对人性和人的生命的深情关注。

在老子的思想里,忧社会、忧人生是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哲学家特有的嗅觉和灵敏触摸着这个满身疮咦的社会,斥责种种不合理现象的病根,矛头直指统治者:“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其忧患意识之深沉可见一斑。

老子之忧患意识,还表现在告诫人们要不争,即戒欲禁贪。

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可谓老子忧患意识的真意趣。

与孔、孟、老相比,对忧患意识有深刻认识的是庄子。

无论就使用“忧”、“患”还是使用“忧患”,无人能及庄子!安继民、高秀昌在《庄子》注译前言中提到清代学者胡文英对庄子忧患意识与屈原忧患意识的比较,认为“屈原的忧患在一国,庄子的忧患在天下;屈原的忧患在一时,庄子的忧患在万世。

”“一国”之于“天下”,“一时”之于“万世”,仅此时空置换下的大背景,便将庄子超然的态度展现。

庄子说:“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

不推,谁其比忧?”事实上,庄子目睹了人间的尔虞我诈,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内心隐藏了无限的忧伤。

庄子不忘为生者忧,“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倡倡,久忧不死,何苦也!”既有今生之忧,亦有后世之患,“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患,抑固寞邪,亡其略弗及邪?"当然,今之生者忧,其中就包括庄子自己在内,所以他拒聘为相。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读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不是卿相之尊位不好,而是他不愿意以放弃“快志”为代价换来卿相之尊位,这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为己之忧。

庄子亦不忘与人为忧。

庄子以其汪洋自态的语言、丰富奇特的想象及深刻而具有穿透力的思想,为他赢得了“六才子之首”的美誉(金圣叹语),但时至今日在庄子思想的评价问题上仍不能扭转“消极”的评价主流。

“滑头主义”“阿Q精神”等等是扣在庄子头上的评价!我们不否认庄子思想有消极的成分,但并不能就因此否定其主流是积极的借口与理由。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切不可再草率褒贬古人,特别是像庄子这样凝结鸿富思想的伟大哲学家。

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庄子及其忧患意识的起因、内涵、价值、意义时,无疑可以从中萃取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