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特征地形要素的提取
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 反映了作用于它们的动力特征的差别,较大的侵蚀作用,一般具有较
大规模的侵蚀沟形态,较小的侵蚀作用,只能产生较小的侵蚀沟。
河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和流域面积大小有关,除干燥地区以外,一般是 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
流域长度:主河道从流域出口到分水线的距离。
因而造成地形结构线的
漏判和误判。 所确定地形特征线具有 一定近似性,与实际地 形特征线存在差异。
• 3、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的算法
方法:汇水量——汇水线(山谷线)——分水线 (山脊线) 缺陷:汇水线误判:高处汇水量少的点被排除;低 处汇水量大的点被误认为是地形特征点。 分水线闭合与实际不符
• 2、模拟法
– 基于地表物质运动的水流模拟方法。
– 基本思想:
在自然表面上,水流沿 最陡方向向下流,并不断 地向下游汇聚。
二、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 1、类型:
– 山顶点(Peak) – 凹陷点(洼地点,Pit) – 脊点(Ridge) – 谷点(Channel) – 鞍点(Pass) – 平地点(坡面点,Plane )
若与洼地(1)相邻的洼地区域(2)的集水出口,位于洼地(1)、(2)
其他洼地依次处理
(2)平地处理
• 处理方法:
– Martz和Garbrecht(1992)高程增量叠加算法 – 增加栅格高程采样精度的十分之一、千分之一或万分 之一。
(3)水流方向
• 指水流离开此网格时的指向。
(3)水流方向
分水岭(分水线):两个相邻集水区之间
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 流域出水口(集水出口 outlet):水流离
开集水流域的点。
六、流域的提取
流域沟谷级别 是对一个线性的河流网络进行分级别的数字 标识,是流域网络、流域地形自动分割的基础。
四、水系的提取
流域描述参数
1)流域整体参数
(4)水流累积量矩阵计算
(5)水道起始位置的确定
• O’Callaghan和Mark(1984) 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对均一的下垫面。
六、流域的提取
• 1、相关概念 流域watershed(或集水流域、流域盆地、 集水盆地):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称为一 条河流或水系的流域。或水流及其他物质 流向出口的过程中所流经的区域。 子流域(sub-watershed):指较大的集 水流域结构中的一部分。将一个流域划分 成子流域的过程称为流域分割 (watershed partition)。
是水流时间计算的主要参数之一。 流域形状:圆度率或延长率
流域描述参数
流域形状:圆度率或延长率 • 一般来讲,低级流域的形状比高级流域的要圆一些。外围边界的锯齿 形也越轻微。 • 圆形或卵形流域,降水最容易向干流集中,从而引起巨大的洪峰。 • 狭长形流域,洪水宣泄比较均匀,因而洪峰不集中
圆度率 延长率 流域面积 与流域具有同样周长的 圆面积 与流域具有同样面积的 圆的直径 平行于主水道线的流域 的最大长度
五、水系的提取
• 2、基于地表径流漫流模型的水系提取算法
(1)洼地处理
1)处理方法:平滑处理 填平处理 洼地:区域地形的积水区域,洼地
底点的高程通常小于其相邻点高程
(李志林,1999)。
2)洼地识别:根据水流方向确定 凹陷型洼地、阻挡型洼地 (Garbrecht) 单格网洼地、独立洼地、复合洼地(李志林) 垫 高 降 低
• 4、平面曲率与坡位组合法
四、沟沿线的提取
四、沟沿线的提取
提取沟沿线
五、水系的提取
• 1、相关概念 – 河流stream – 水系stream networks
– 水流网络:水流到达集水出口
所流经的网络结构。
五、水系的提取
• 2、基于地表径流漫流模型的水系提取算法
洼地处理
平地处理 水流方向及水流累积量的确定 水道起始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 特征地形要素的提取
刘爱利 liuaili@
提纲
• 一、地形形态特征提取的内容及原理 • 二、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 三、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 四、沟沿线的提取 • 五、水系的提取 • 六、流域的提取 • 七、可视性分析
一、地形形态特征提取内容及原理
• 地形形态特征提取的主要内容
(m=1,2,…,5)的局部窗口。
设当前格网单元为(i,j),以该单元为中心,建立一个(2m+1) × (2m+1)
H (i k , j ) H (i k 1, j ) H (i k , j ) H (i k 1, j )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 水流方向矩阵的计算
D8算法 1)将格网的八个邻域格网编码
2)对未赋方向值的格网,计算中心栅格与邻域格网之间的距离权落 差。
hi P d
若最大落差值<0,则赋以负值,表示方向未定。 若最大落差值>0或=0,且最大值只有一个,则作为中心格网方向值。 若最大落差值>0,且有一个以上最大值,则在逻辑上以查表方式 确定水流方向。 若最大落差=0,且有一个以上0值,则0值所对应方向值相加。
三、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 1、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原理的算法
– 移动窗口算法2(陈永良等,2001)
H (i, j k ) H (i, j k 1) H (i, j k ) H (i, j k 1) 如果在局部窗口中,当前格网单元的高程值满足如下条件之一者,则可 H (i k , j ) H (i k 1, j ) 能为山脊点,其中1≦k ≦m: H (i k , j ) H (i k 1, j ) H (i, j k ) H (i,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j k ) H (i,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 2、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原理 的算法
• 断面极值法 基本思想:地形断面曲线上的高程 极大值点即分水点,而高程极小值点 即汇水点。 按纵、横两个方向内插曲面的纵、 横剖面线,逐剖面线计算极大值点和 缺陷: 极小值点,即得到潜在的地形特征点。 未顾及每条地形特征线 自身的变化规律,在全 区域采用相同的阈值,
四、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 1、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原理的算法 H (i, j k ) H (i, j k 1)
– 移动窗口算法2(陈永良等,2001 ) H (i, j k ) H (i, j k 1) 如果在局部窗口中,当前格网单元的高程值满足如下条件之一者,则 H (i k , j ) H (i k 1, j ) 可能为山谷点,其中1≦k ≦H m(: i k , j ) H (i k 1, j )
设计一2×2窗口对DEM进行扫描 • 第一次扫描,将窗口中具有最低高程值的点进行标记,自始至终未 被标记点即为山脊线上的点; • 第二次扫描,将窗口中具有最高高程值的点进行标记,自始至终未 被标记点即为山谷线上的点。 缺点: • 提取特征点时必须排除DEM中噪声的影响 • 将特征点连接成线时的算法设计较困难
H (i, j k ) H (i,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j k ) H (i ,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k , j ) H (i k 1, j )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k , j ) H (i k 1, j )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如果当前格网单元为鞍部点,该点高程同时满足上述两组公式中的任 H (i k , j k ) H (i k 1, j k 1) 意一个。
– 处理方法: • 以谷底点为起点,按流水的反方向找出独立洼地区域的边界线。
• 在边界线找出其高程最小的点
• 将独立洼地区域内的高程值低于该点高程值的所有点的高程用 该点的高程代替。
3)洼地填平方法
• 复合洼地
– 洼地区域中有多个谷底点,并且各 谷底点所构成的洼地区域相互邻接。
– 处理方法:
以各个谷底点为起点,按水流反方向找出各个谷底点所在洼地的边缘、 洼地相互关联关系,各洼地集水出水口位置 对于出水口位于与非洼地区域关联边上的洼地区域,找出出水口高程最 小(h1)的洼地(1),并将(1)区域内高程低于h1的点用h1代替。 的相邻边缘,且其高程h2小于h1时,令h2=h1。
(3)水流方向
• 多流向法
Quinn等(1991):按坡度和流向宽度关系分配流量。
Fi Li tan i
L tan
i 1 i
n
i
Li:对角线方向
2/4
格网间距;其他方向1/2倍格网间距
p Freeman(1991)坡度指数的流量分配公式: F (tan i ) i n (tani ) p i 1
地形形态特征提取的原理
• 1、解析法
– 基于地形形态的几何分析法(解析法) – 设在坐标系0-xyH中,地形曲面H=f(x,y)
为一光滑连续曲面,当任意地形点P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