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地形分析坡面因子提取
3.1 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利用DEM提取地形特征点 利用DEM提取地形特征点,可通过一个 提取地形特征点, 3×3或更大的栅格窗口,通过中心格网点 或更大的栅格窗口, 个邻域格网点的高程关系来进行判断; 与8个邻域格网点的高程关系来进行判断; 在一个局部区域内, 在一个局部区域内,用x方向和y方向上关 于高程z的二阶导数的正负组合关系来判断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山谷线 山脊线与山谷线
山脊线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大多数有关地形特征提取的算法是基于规 则格网DEM 则格网DEM 的,算法的原理大致可以归纳 为以下四种: 为以下四种: 基于图像处理的特征提取; (1)基于图像处理的特征提取; (2)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的原理; 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的原理; (3)基于地形曲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 基于地形曲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 (4)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
q =
∂H ∂y
分别为x 分别为x、y方向高程变化率
对高程值在x 对高程值在x、y方向上的变化率进行 同方向求算变化率
∂y
2
r =
t =
∂
2
H
对高程值在x方向上的变化率进行y 对高程值在x方向上的变化率进行y方向上求 算变化率, 方向高程变化率在y方向的变化率; 算变化率,即x方向高程变化率在y方向的变化率;
坡面复杂因子是宏观的地形信息因子,包括地 坡面复杂因子是宏观的地形信息因子, 形起伏度、地形粗糙度、 形起伏度、地形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和沟壑 密度等 ; 地形起伏度: 地形起伏度:是在所指定的分析区域内所有栅 格中最大高程与最小高程的差, 格中最大高程与最小高程的差,
RFi = H max − H min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2)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的方法(断面极值法) 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的方法(断面极值法) 算法思想: 算法思想: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地形断面上高程变化的极 大值点是分水点, 大值点是分水点,地形断面上高程变化的极小 值点是合水点。 值点是合水点。该方法首先找出规则格网数字 高程模型上的纵横地形断面上高程变化的极大
− 1,表示谷点 1,表示脊点 VR (i,j ) = 2,表示鞍点 0,表示其他点
(i-1,j)
(i-1,j+1)
(i,j) (i,j+1)
(i+1,j-1)
(i+1,j) 差分算法示意图
(i+1,j+1)
山顶点
鞍部点
图例
等高线
山顶点
鞍部
利用ArcView GIS 软件及DEM数据提取的山顶、鞍部
.
中国1:100万DEM 提取的中国陆地区域地形起伏度图
2.3 坡面复杂度因子
地表粗糙度是反映地表的起伏变化和侵蚀 程度的宏观指标, 程度的宏观指标,一般定义为地表单元的 曲面面积S 曲面面积S曲面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S水平之比。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水平之比。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R = S曲面 / S水平 按照3 窗口提取时,可以近似表示为: 按照3×3窗口提取时,可以近似表示为: R = 1/cos(S) ,S表示坡度因子; 表示坡度因子;
∂2H s = ∂x∂y
2.2 坡形因子
2.2 坡长计算
坡长:指在地面上一点沿水流方向到其流 坡长: 向起点间的最大地面距离在水平面上的投 影长度。 影长度。 坡长的数学表达为: 坡长的数学表达为: L = m × cosθ 实际计算时, 实际计算时,通常采用模拟自然水流的路 径算法
2.3 坡面复杂度因子
或 ,
3.1 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在一个3 的栅格窗口中, 在一个3×3的栅格窗口中,也可以直接 利用中心格网点与8 利用中心格网点与8个邻域格网点的高 (i-1,j-1) 程关系来进行判断地形特征点: 程关系来进行判断地形特征点:
(Zi,j-1 - Zi,j)(Zi,j+1 - Zi,j)>0 (1)当Zi,j+1> Zi,j 则VR(i,j)= -1 (2)当Zi,j+1< Zi,j 则VR(i,j)= 1 (i,j-1) (Zi-1,j - Zi,j)(Zi+1,j - Zi,j)>0 +1, (3)当Zi+1> Zi,j 则VR(i,j)= -1 (4)当Zi+1< Zi,j 则VR(i,j)= 1 公式( ),(4);(2)(3 同时成立, 公式(1),(4);(2)(3)同时成立, 2,以上条件都不成立, 则VR(i,j)= 2,以上条件都不成立,则 VR(i,j)= 0; 0;
值点和极小值点作为区域地形特征线上点的备 选点,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判定这些所得 选点,
到的地形特征线上点各自所属的地形特征线; 到的地形特征线上点各自所属的地形特征线;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该方法的缺点及本质问题: 该方法的缺点及本质问题: 该方法在提取地形特征线时将地形特征线上的点的 判定和其所属的地形特征线的判定分开考虑。 判定和其所属的地形特征线的判定分开考虑。 在确定地形特征线上的点时, 在确定地形特征线上的点时,全区域采用一个相同 的曲率阈值作为判定地形特征线上点的条件, 的曲率阈值作为判定地形特征线上点的条件,因此 它忽略了每条地形特征线自身的变化规律。 它忽略了每条地形特征线自身的变化规律。 当阈值选择较大时,会丢失许多地形特征线上的点, 当阈值选择较大时,会丢失许多地形特征线上的点, 使得后续所跟踪的地形特征线较短且存在间断。 使得后续所跟踪的地形特征线较短且存在间断。当 阈值选择过小时, 阈值选择过小时,会将许多本来不是地形特征线上 的点误认为是地形特征线上的点, 的点误认为是地形特征线上的点,也将给后续地形 特征线的跟踪带来麻烦。 特征线的跟踪带来麻烦。 另外, 另外,该方法仅选取纵横两个断面来确定其高程变 化的极值点, 化的极值点,因此所确定的地形特征线有一定的近 似性,有些时候会遗漏某些地形特征线。 似性,有些时候会遗漏某些地形特征线。
2.1 坡度和坡向
(2)坡向:地表面上一点的切平面的法线 坡向: 矢量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该点的正北方向 的夹角。 的夹角。 对于地面任意一点,坡向表征了该点高程 对于地面任意一点, 值改变量的最大变化方向。 值改变量的最大变化方向。在输出的坡向 数据中,坡向值有如下规定:正北方向为0 数据中,坡向值有如下规定:正北方向为0 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取值范围为0 度,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取值范围为0°~ 360° 360°
数字地形分析
1 引言
地形分析是DEM数据应用的一种具体表现, 地形分析是DEM数据应用的一种具体表现, DEM数据应用的一种具体表现 DEM中提取 产生多种地形特征的过程, 中提取、 从DEM中提取、产生多种地形特征的过程, 称为数字地形分析; 称为数字地形分析; 地形分析技术的发展: 地形分析技术的发展: 传统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分析 类: 地形分析 基本地形因子计算 粗 坡 坡 糙 。 度 向 度 。 计 计 计 。 算 算 算 复杂地形分析 可 视 性 分 析
地 形 特 征 提 取
水 文 分 析
。 。 。
2 坡面因子提取
数字地形分析 :
微观坡面因子 坡面因子
宏观坡面因子
坡 度 向
坡 度 变 率
.
中国1:100万DEM 提取的中国陆地区域地表粗糙度图
2.3 坡面复杂度因子
地表切割深度是指地面某点的邻域范围的 平均高程与该邻域范围内的最小高程的差 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值。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Di = H mean − H min
地表切割深度直观的反映了地表被侵蚀切 割的量化
2.3 坡面复杂度因子
析相结合的原理; 析相结合的原理;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1)基于图像处理方法 基本思想: 规则格网DEM 规则格网DEM 是栅格数据,栅格总可以 用图像处理方式进行特征提取;图像处 理的特征提取方法大都是采用各种滤波 算子进行边缘提取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具体算法例举: 具体算法例举: Peucker 和Douglas 于1997 年提出了一种简 单的移动窗口的算法,使用一个2*2 单的移动窗口的算法,使用一个2*2 窗口对 DEM 格网阵列进行扫描,将窗口中具有最低 格网阵列进行扫描, 高程值的点作为标志, 高程值的点作为标志,而剩余的未做标志的点 将表示山脊线上的点。 将表示山脊线上的点。同样对窗口中的具有最 高高程值的点做标志, 高高程值的点做标志,而剩余的未做标志的点 将表示山谷上的点。从而提取出特征点。 将表示山谷上的点。从而提取出特征点。 显然这种方法只将DEM 显然这种方法只将DEM 中可能的特征点提取 出来,但并没有将它们连接为特征线。 出来,但并没有将它们连接为特征线。
高程变异是反映分析区域内地表单元格网 各顶点高程变化的指标, 各顶点高程变化的指标,它以格网单元顶 点的高程标准差与平均高程的比值来表示; 点的高程标准差与平均高程的比值来表示;
s V = z
1 n s =[ ( zk − z ) 2 ] 2 ∑ n − 1 k =1
1
.
1:100万DEM 提取的地表高程变异系数图
3.2 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 山脊线、
该方法的本质问题: 该方法的本质问题: 基于图像处理的格网DEM 基于图像处理的格网DEM 特征提取的主要 内容有两个:一是将特征点提取出来, 内容有两个:一是将特征点提取出来,二 是将这些特征点连接成线。 是将这些特征点连接成线。提取特征点并 非特别困难,但必须排除DEM 非特别困难,但必须排除DEM 中噪声的影 将特征点连成线可能是个难点, 响。将特征点连成线可能是个难点,目前 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