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总论: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
2、强烈的政治性。
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
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1、综述: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
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
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
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
4、尚书: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上古历史文献集。
大多属于记言散文。
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
由于语言精炼,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
相比《春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之称。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
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对后世的文、赋有重要影响。
6、诸子散文:●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时期。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
提倡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庄子:战国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荀子:战国荀子著作集,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韩非子:战国韩非著作集,法家重要著作。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秦国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之书。
思想以儒家为主,杂以法、墨、阴阳诸家思想。
7、先秦寓言:先秦诸子散文、史传著作中为了论证而记述的寓言故事。
寓言是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
是比喻发展的高级形式。
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
三、秦汉散文:1、综述:秦朝李斯的文章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汉初政论文有所发展,贾谊和晁错的文章对唐宋以后的散文创作有明显影响。
汉武帝到西汉末,散文的主要成就是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史记》。
政论文方面,桓宽的《盐铁论》和刘向的奏疏继承了汉初政论文的传统。
东汉有班固的史传文学《汉书》,政论文有王符的《潜夫论》、崔是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王充的《论衡》等。
2、政论文:●西汉——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
代表作:文集《新书》,亦名《贾子》。
名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
特点:1、有战国纵横家风格,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厉害。
2、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西汉——晁错:西汉学者、政治家、散文家。
景帝时提倡削藩导致七国之乱被腰斩。
代表作:《论贵粟书》特点:议论切实中肯、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匡正时弊的政治热情。
●西汉——桓宽《盐铁论》:西汉宣帝时,桓宽根据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文献编纂而成。
保存了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东汉——王充《论衡》:王充,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论衡》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学说,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华而不实的文风。
3、史传文学:●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
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东汉——班固《汉书》:班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
《汉书》记载西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
汉初沿用《史记》,须补了昭帝后的历史。
四、魏晋南北朝散文:1、综述:魏初曹操虽然提倡质朴的文风,但华丽之文还是占了上风。
魏晋之际,受到玄风的影响,说理之文有所发展,但也出现了阮籍、嵇康等师心使气的文章。
两晋受到政治的影响,文章重归清淡。
而且文章骈偶化越来越严重。
因此两晋时期文章的特点是精于明理、善于议论、极于骈偶。
但东晋陶渊明、王羲之的文章也是独树一帜。
南朝是文章由散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复古的主张。
北朝文章深受南朝的影响,但也出现了郦道元、庚信等风格独特的文学家。
2、三国——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七子的文学主张是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感染力。
3、西晋——竹林七贤:西晋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文风纵情肆意,放荡不羁。
4、三国——李康《运命论》:李康,三国魏文学家。
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反映出魏晋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
5、东晋——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代表作:辞赋《归去来兮辞》;散文《桃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
6、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地理著作、散文作品。
7、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寄托对北魏覆亡的哀悼。
五、隋唐五代散文:1、综述:隋唐五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扬六朝余波,骈文始终流行,但文风有所改变;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散体文有所发展。
初唐文章已出现由骈入散的倾向,魏征、李百药、王勃等提出了改革的理论。
盛唐到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了一批提倡散体反对骈文的复古文学家。
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将散文推向全盛。
唐代是骈文向散文靠拢的发展阶段。
2、唐宋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首先提出复古主张的是唐初的陈子昂。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主要主张有:1、明道。
2、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
3、“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4、自创新意新词,反对模仿因袭。
5、内容比艺术形式更重要。
6、写作要有认真的态度。
7、反对盲目厚古非今。
宋代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大力提倡古文运动,其特点是:1、明道。
2、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文风。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六、宋元散文:1、综述:宋代的散文和骈文都有显著的成就和特色。
宋初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使宋代散文有了空前的发展。
南宋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爱国激情,以岳飞、陆游、文天祥为代表。
骈文方面,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骈文也有了很大的改革。
北宋出现了用古文方法写骈文的“宋四六”,北宋末和南宋的骈文逐渐打破了四六格式,多用长句,更为散文化了。
元代的散文处于衰微之中,思想贫乏,缺少特色。
2、北宋——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改革了唐宋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代表作:散文《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斯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笔记文《归田录》、《笔说》、《试笔》;赋《秋声赋》。
特点:散文成就最高,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开宋代笔记文先声。
3、北宋——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散文《衡论》、《上皇帝书》、《上田枢密书》、《仲兄字文甫说》。
特点: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4、北宋——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其中叙事记游散文成就最高。
开明清小品文先声。
代表作:《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潮州韩文公庙碑》、《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特点:写景笔法生动细致,栩栩如生,又能寓情于理,夹叙夹议,文体不拘一格。
5、北宋——苏辙:北宋散文家,思想以儒学为主,擅长议论和史论。
代表作:《上枢密韩太尉书》、《诗病五事》。
特点:政论文观点精辟,针砭时弊,古为今用。
七、明代散文:1、综述:明初散文由于经历了社会动乱,创作上较注意现实,以宋濂、刘基等为代表。
明王朝巩固后,散文创作失去了生机,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流行。
成化后,茶陵诗派和前七子在变革台阁体方面有积极作用。
唐宋派的散文直抒胸臆、朴素自然,将明代散文创作推向高潮。
明末李贽、袁宏道等的晚明小品题材多样,形式活泼,流畅隽俏。
2、唐宋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相比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边学秦汉为学欧曾,变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反对一味抄袭模拟。
唐宋派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代表作《项脊轩志》、《先批事略》、《寒化葬志》。
3、共安派:万历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主张有:1、反对抄袭,主张通便。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共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成就,文风秀逸清新、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八、清代散文:1、综述:清代散文有了较大发展,作家辈出,佳作甚多,流派分明,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
清初文人力图形成清文风尚,散文发展分为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强调文、道、学统一的“学人之文”和以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僖、汪琬为代表的讲究规矩法度的“文人之文”。
清中叶由于统治趋于稳固,程朱理学又有发展。
这是出现了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文章特点是结构和语言严密雅洁,重阴柔之美。
钱伯炯、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合骈、散之长,救桐城派的单薄。
晚清曾国藩的湘乡派继承了桐城派的渊源,章学诚笔法通达,袁枚行文机趣横生。
龚自珍的散文开近代散文的先河。
2、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影响最大的是刘大櫆和姚鼐(《登泰山记》)。
桐城派以“义法”为中心,以“阐道翼教”为目的,语言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在清代文坛影响极大。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所著《明夷待访录》风格纵横恣肆、宏伟浑朴,突出的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