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水土流失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 面。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是根本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 因素,是客观条件。
自然因素分析
1)气候:暴雨是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动力。风速是形 成风蚀的主要动力。 2)地形:地形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必要条件。全省有 近四分之一的面积为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森林覆 被率低,草原退化沙化,这又为发生风蚀提供物质和 创造了条件。 3)土壤:由于底土粘重,透水性差,加之早期侵蚀严 重,土层变薄,肥力减退,抗蚀能力明显减弱,遇到降 雨,极易发生地表径流,形成水蚀。而风沙土、黑钙 土、淡黑钙土,土质松散,易被风吹动,形成风蚀。 4)植被:植物覆盖既可保护地表免受雨滴击溅,又可 调蓄、涵蓄水分,减缓风速,削弱径流。
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状况
11.16% 7% 14.27% 55% 珲春 85% 69.13% 33.2% 62.9% 83%
16.7%
水利资源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 带。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 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 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 芬河五大水系。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水能资 源总量为500.81万千瓦,有白山、红石、丰满等较 大的水电站。 松花江是东北的主要大河,发源于长白山天 池西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其流域为东北平原 腹地,沃野千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 中游可以通航;沿江更是重要的工农业区。松花 江带来的冲积土形成松辽平原,自吉林省中部延 伸向西部,与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辽宁的辽河平 原相接。
微度水蚀区又称无明显侵蚀区分布于东部山区,这一地区 植被覆盖率达到70-80%。 轻度水蚀区分布于东部山区的盆地和中部的丘陵上,坡度 多在8—15°,受人类活动影响。 中度水蚀区集中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区居民点附近的山麓 地带和中部漫川漫岗的台地上,多数为开垦的耕地,植被 覆盖率很低。 强度水蚀区分布于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 区的山前台地上,东部山区盆地周围也有零星的分布,该 地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植被严重破坏。中部丘陵 台地强度水蚀区地表切割破碎,侵蚀沟发育,切沟,冲沟 随处可见,蚕食耕地,形成了“鸡爪”状地貌特征。
不敏感区分布 在东北部汪清、 珲春和延吉等 地和西部部分 地、东北部地 区多山间盆地 与狭窄的河谷 平原, 植被覆盖 好。西部地区 不敏感区主要 分布在松嫩平 原湿地、沼泽 区,这里地势低 平,降水集中且 地面排水不畅。
水土流失的类型
依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 《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结合我省的 气候、土质、侵蚀和TM影像的特征,全省土壤侵 蚀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大类。以梨树 的新开城—公主岭的杨大城子—农安的伏龙泉— 扶余的王府一线为界,中东部地区以山地、丘陵、 台地为主要地貌类型,气候湿润,降雨量大,以水力 侵蚀为主;西部为风沙坨甸区,气候干旱,多风少雨, 蒸发量大,以风力侵蚀为主(洮南市的北部大兴安岭 山前丘陵台地为水力侵蚀)。
冻融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
冻融侵蚀是东北黑土区不可忽视的一种侵蚀类型。 东北黑土区的冻融侵蚀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融雪 径流侵蚀 , 二是沟壑冻融侵蚀。黑土区冻融作用 是沟壑冻融侵蚀的最初营力 ,是重力作用的先决条 件 ,而其最终形态往往是重力侵蚀。冻融交替对土 壤的稳定性、 土壤密度、 土壤渗透性、 土壤含 水量都有极深的影响。冻结引起土壤物理特性的 变化往往影响到寒冷地区的土壤流失。
吉林省地貌简介

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 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 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 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 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

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 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长白山、大黑山、 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爷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 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 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 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 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 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 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 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 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 0.36cm,土壤流失速度是成土速度的上百倍,水土流失 已成为吉林省的主要环境问题。
2000年吉林省及各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单位km2)
6871.7 6428
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 (截止2006.1 3607.1 1591
吉林省地区水土流失简介
吉林省概况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 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 地处北纬 40°52ˊ~46°18ˊ,东经121°38ˊ~ 131°19ˊ之间。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 北最宽约600公里,幅员18.7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南 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 为邻。管辖长春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四 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 级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敏感区分布 较广, 从东 部山区到西 部平原均有 分布。其特 点为东部地 区分布较为 分散, 在西 部多分布在 较敏感区的 洼地纵横,构 成波浪起伏 的地貌景观。
叶赫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较敏感 区主要 分布在 吉东低 山丘陵 地区以 及西南 部冲积 平原。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森林资源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现 为43.2%。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 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 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 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 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 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2%,有各类自然保 护区32个,占全省总面积的11.6%,林业年创经 济价值220亿元。
各地区特征
中部漫川漫岗台 地区,在低山丘 陵之间有着宽广 的河谷地,是黑 土地的主要分布 地区
各地区特征
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 处于半干旱、亚湿润 农牧交错地带,是松 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 草原牧区过渡地带。 除西北部为大兴安岭 东麓低山丘陵外,绝 大部分地区是沙丘、 沙地覆盖的冲积平原; 东北部、中部是广阔 的松嫩平原;东南部 是黄土台地。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吉林省水土流 失极敏感区主 要分布在东部 的低山区以及 东中部的丘陵 区, 其特点是 起伏较大、 植 被覆盖率较低、 降水量大且集 中。土流失极 敏感区呈斑块 状分布,面积相 对较小。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相当敏感区,在 东部地区相当敏 感区与极敏感区 是呈连续分布的, 相当敏感区多分 布在极敏感区的 外围, 其特点是 相对极敏感区起 伏较小。在中部 地区分布很广。
以风为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风蚀、风沙流、 积沙和流动沙丘
风力侵蚀区的分布特征 风力侵蚀集中分布于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中部漫 川漫岗台地区北部边缘也有少量分布,风蚀强度分布 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微度风蚀区集中分布白城、 松原两市的松嫩平原及一部分松辽平原上。轻度风蚀 区集中分布于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北部的镇赉、洮 南、乾安等防护林网等稀疏的干旱区。中度风蚀区集 中分布于前郭、长岭、通榆、大安等半固定沙丘沙岗 和风蚀耕地上。强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通榆、长岭至 前郭一带弧形垄状半流动沙丘沙岗和以开垦多年的风 蚀耕地上。
1224.2 1788.5 2115.5
延边 11%
长春 11% 吉林 14% 四平 5% 辽源 4%
白城 22%
松原 20%
通化 7% 白山 6%
长春 吉林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山 松原 白城 延边

截止2000年底,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19.6km2(轻 度侵蚀以上面积),占幅员面积16.5%,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757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55.8%,风力侵蚀面积 13944.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4.2%。轻度水蚀面积 10659.8 km2,占水力侵蚀面积的60.7%,中度水蚀面积 5522.5 km2,占31.4%,强度水蚀面积1393.2km2,占 7.9%。轻度风力侵蚀面积8993.5km2,占风力侵蚀面积 64.5%,中度风力侵蚀面积3120.7km2,占22.4%,强度 风力侵蚀面积1829.9km2,占13.2%。
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
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
按地形地貌可以 分为四种类型区
东部中低山区
中东部低山丘陵区
各地区特征
东部中低山区为 中山、低山类型。 群山之间百溪奔 流,河谷狭窄,地面 破碎,山坡陡峻,土 层浅薄。
各地区特征
中东部低山丘陵 区,主要有低山 和丘陵组成,低 山丘陵又以森林 为主,与东部大 林海相连

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处于日本、俄罗斯、 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 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 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 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 公里。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 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 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 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气候特征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 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 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 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 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 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 受季风气候影响,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 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4~5月降 水量仅占全年的13%。因此吉林省春旱发生频率很高,尤 其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