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杂咏(约1944年)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
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
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
屏息面墙防偶语,敢云无怠或无荒。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
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
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万里长城徒自坏,几番巧计总成空。
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枉费心机顽固派,廿年政策逐飘蓬。
【注释】题注:原诗无题。
此题为《董必武诗选》编者所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3月版。
果然句:指1940年7月7日发生的綦江惨案。
六月飞霜,典出《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
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
”屡兴句:指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进步、革命党派和组织,往往罗织罪名,构成冤狱,称作“党狱”。
法西方,指效法德、意法西斯主义。
上床:上位。
偶语:对语。
《史记。
秦纪》:“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史记。
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无怠或无荒:没有怠荒。
怠慌,懒惰放荡。
“建军黄埔”句:这里指黄埔军校的建立。
这所军事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
“逼主”句:指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信弃义突然发动武装叛变,炮轰当时的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先生不得不在深夜冒着枪林弹雨突围出走。
陈炯明司令部当时设在广州市白云山。
熟与,如何(两者相比,择其一)。
饶,怒,让。
全句的意思是,共产党帮助创建黄埔军校与陈炯明逼迫、叛变孙中山相比,谁对国民党宽厚仁让,已经很清楚了。
“仲夏”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指示军阀夏斗寅勾结军阀杨森,趁大部分国民革命军开赴河南北伐之际,于5月17日偷袭武汉。
“羊群”指夏斗寅、杨森的反动军队。
“长沙“句:指马日事变。
1972年5月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受蒋介石指使,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
“欲守”句:此系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的典故。
《史记。
高祖本纪》: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径故乡沛,乃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欢聚,酒酣,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飞鸟”句:出自“鸟尽弓藏”的典故。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
”“蜚”同“飞“。
比喻事成以后,功臣遭到废弃或者杀害。
此句的意思是,日本侵略军尚未被赶走,就迫害真正抗日的爱国者和共产党人。
飘蓬:蓬即蓬蒿。
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
比喻人或者事物的漂泊不定。
【鉴赏】该诗主要是揭露、鞭挞国民党反动派,以抒发诗人的革命义愤的。
全诗由三首七律组成。
第一首是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专职统治的。
”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
”诗人开头就以浪漫的笔触,把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沉冤”,触目惊心地提出来,给读者造成一个强烈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两联就是叙述法西斯专制统治的具体表现:“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
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
”在这样的高压下,人们只好保持缄默了:“屏息面墙防偶语,敢云无怠或无荒。
”把人们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的小心翼翼、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状写透、写活了。
第二首,是追溯和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对大革命的反叛。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点出主题,引出下文。
“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黄埔军校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这与陈炯明叛变革命并逼迫孙中山相比,谁对国民党宽让,这已经很清楚了。
然而,“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蒋介石集团却以背叛革命、屠杀革命群体和共产党人以报之。
诗人无限感慨地写到:“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
”惋惜与愤慨的感情潺湲而出。
第三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毁长城的罪行。
“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国民党反动派口头上也高喊焦土抗战,然而日军还没打走,他们却疯狂地镇压、捕杀真正坚持抗日的爱国人民和革命者。
这一联化入两个典故:“一个是刘邦赋《大风歌》,一个是”蜚鸟尽,良弓藏”。
从而使该联的内涵更加含蓄、深层,更富于尖锐的讽刺意味。
“万里长城徒自坏,几番巧计总成空。
”这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制造反共高潮,破坏抗日民族统一线的。
“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意思是,国民党表明上反对江南的汪精卫等汉奸的通敌叛国行径,却诱使日本去大举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枉费心机顽固派,廿年政策逐飘蓬。
”这是呼应全篇的意味深长的收束。
该诗的特点,是一叙事为主,在叙事中进行抒情的。
但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平铺直叙而往往以生动=凝练,含蓄丰富的笔触出之。
看这三首诗的颈联:“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每联对仗既工整又生动、俏皮,颇富辛辣的讽刺意味,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憎恶、冷嘲的神情浮现在读者眼前。
诗中典故的恰切运用,如“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如“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等等,那触发人们丰富联想的深邃意境,那发人深思,复杂、厚重的历史蕴涵,更给叙事平添了无穷的诗意。
旅居美国旧金山杂诗(1945年6月18日夜草于旧金山旅次)巴渝虎列拉何如?谨向同仁问起居。
炎夏得无增郁闷?平心当可略宽舒。
逆流原属寻常事,前进终为历史车。
大势已趋民主制,吾华欲外孰能除!四月居延近夏初,几回谈往太模糊。
眼前生活皆圆满,背后思量亦快愉。
至宝不因时令变,真如岂为色空殊。
金门朗月窥窗隙,照见离人彻夜苏。
不通言语异邦居,走马看花愧浅知。
热闹文明夸富丽,紧张生活斗新奇。
得天独厚非关命,迁地为良信有之。
彼是此非凭直觉,感情激动少沉思。
竟是平生一快游,空行万里总悠悠。
乘风破浪非虚语,障眼浮云在下头。
欧陆暂无锋镝苦,东瀛将献寇仇囚。
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注释】虎列拉:即英文cholera,意为霍乱。
吾华欲外孰能除:欲外,想要排除在外。
孰,谁。
全句的意思是:在民主制的大趋势下,中华民族想要排除在外,谁也办不到。
至宝不因时令变:至宝,无上之珍宝。
全句的意思:最好的珍宝不会因为时令的变化而改变它的本性。
真如岂为色空殊:真如,佛家用语,指佛性,即真如佛性。
色空,也是佛家用语,形相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真如佛性是不会因为外界形相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苏:醒良:好,好人命:命运信:真,确实锋镝:锋,刀口;镝,箭头。
泛指兵器,又引申指战争东瀛:东海,此处指日本【鉴赏】该诗是记述和抒发诗人董必武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的感想、见闻与情怀的。
第一首,是对留守在重庆战斗前线的同志们的问候与嘱托。
他在问候了他们的生活、起居之后,为了缓解大家的“郁闷”心情,鼓舞他们的战斗意志,董老接着又指出革命的光明前途:“逆流原属寻常事,前进终为历史车。
大势已趋民主制,吾华欲外孰能除!”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二首,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思想状况。
“眼前生活皆圆满,背后思量亦快愉。
至宝不因时令变,真如岂为色空殊。
”目前我的生活是圆满、愉快的,我的思想、信念也不会因为时令的变化与外界影响而有任何改变。
以“至宝”、“真如”来暗喻自己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即新鲜、准确,又耐人寻味。
“金门朗月窥窗隙,照见离人彻夜苏。
”其中更是包蕴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感情思绪:思念远方在国内、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坚持工作的同志们;因为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而心潮起伏,或者因思虑如何作好在美华侨与外国友人的宣传、统战工作而彻夜难眠。
这两句含蓄优美的诗,包蕴了诗人丰富而又耐人寻味的感情思绪。
第三首,记述诗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与感受。
“热闹文明夸富丽,紧张生活斗新奇。
得天独厚非关命,迁地为良信有之。
”流露出诗人对美国文明、富裕与紧张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在诗人看来,美国人的这种“得天独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好,而是这些移民的人性变好了。
因此,诗人不无感慨地说:迁地之后变好人的确实是有。
第四首,抒写他此次旅次的愉快心境。
“竟是平生一快游,空行万里总悠悠。
乘风破浪非虚语,障眼浮云在下头。
欧陆暂无锋镝苦,东瀛将献寇仇囚。
”飞行万里、乘风破浪的旅游已经让诗人十分快意了,再想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要大获全胜,他的欢愉、雀跃之情更是洋溢在字里行间。
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前途”还有辩证思考:“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该诗是一组叙事诗,但在叙事中又融入了议论和抒情。
这样更有利于深化诗人的感受和抒发他的无产积极革命家的信念与情怀。
其中,透过叙事、写景来抒发诗人的感受与情怀,最为含蓄蕴藉,最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审美联想。
诗中这些叙事、写景的诗句。
都是通过具体可感而又能够触发人们丰富联想的鲜明形象与优美意境,来抒发诗人复杂感受与愉快心境的。
因而,情感、思绪的抒发就显得格外生动含蓄、意趣盎然。
河间道中寄晓棠(1947年5月)宵夜两月近津门,曾过河间黑马村。
敢幸片言能偶中,岂知八表尚同昏。
干戈扰攘无宁日,关塞萧条欲断魂。
咫尺天涯增百感,廿年离绪与谁论。
【注释】晓棠:耿秋光(1884-1953),字晓唐,亦作晓棠,湖北红安人。
1903年与诗人一起考中秀才。
众生从事教育工作,时在天津教书。
津门:指天津敢幸片言能偶中:敢,大约;片言,书信;偶中,偶然投中。
全句的意思是,大约有幸这封书信能够投中。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
陶潜《归鸟》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此处意为广大辽阔。
关塞:关隘。
这里泛指中国北方的城池、关隘。
咫尺: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比喻距离很近。
【鉴赏】该诗是诗人思念友人之作。
诗人董必武先生在为革命奔波的旅次中,路径河北省河间县境,忽然忆念起此时尚在天津教书的好友晓棠,勾起了他联翩的想象与无尽的情思。
“宵夜两月近津门,曾过河间黑马村。
”夜行两个月来到河间黑马村,已经临近天津城了,诗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多年未晤面的好友晓棠。
“敢幸片言能偶中,岂知八表尚同昏。
”大约有幸书信能够投中,但哪里知道广大、辽阔的国土仍然处在同样的昏黑之中,友人怎么能够收到书信呢。
由此,诗人不禁联想起到日军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干戈扰攘无宁日,关塞萧条欲断魂。
”那连年的战乱和城乡的萧条景象,触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所谓“欲断魂”,极言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与悲哀。
同时流露出对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谴责与憎恨之情。
“咫尺天涯增百感,廿年离绪与谁论。
”距离很近却似远隔天涯,这不禁使诗人百感交集,二十年的愁离别绪可以与谁叙说呢。
“增百感”,蕴含着诗人丰富复杂的思绪感情:既有对好友的深挚怀念,更有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与感慨,自然也含有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谴责与愤概。
该诗虽然是思念友人之作,但诗人并没有把思绪仅仅停留在个人友情的抒发上,而是把私人之间的友情同忧国忧民的深广情怀交织、融合起来,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从而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富情感与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