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新闻两则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1.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明确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
2.品味两则新闻的话语,体会新闻的特点。
难点理清两则新闻的思想,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尝试新闻的写作。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2课时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消灭敌人,是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战争,是维护人民正当权益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解放战争的,在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次战役中,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给正在浴血奋战的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这一则新闻发表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
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点--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7.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理清新闻结构(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时的背景、时间。
(2)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问题探究(1)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4)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中的比喻?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在江淮河汉地区不仅壮大了队伍、巩固了根据地,而且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深得民心。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新闻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1)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意思比较广泛,也可指陆路);“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限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